非非马
热点评论
![]()
滥权的人通常都傲慢,傲慢的人通常都势利,势利的人通常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人通常看不见“人”只看见利——自己的利。
王家卫、秦雯“录音门”事件,看似是一场娱乐圈的权力撕扯,其实也是优绩社会的一个隐喻。不妨从三个关键问题谈起。

1.
古二持续曝光王家卫、秦雯的“录音门”事件,我感触最深的,是溢出屏幕的“权力感”。很多时候,聊他人“闲话”其实并不单单是“讲闲话”这么简单——而是“我够资格置评”的权力感。
当然,秦女士当下面对的最大“麻烦”,并不是那些八卦,甚至不是署名权纠纷,而是:她和助手许女士是怎么在跟警察起了冲突(很多媒体用了“袭警”一词)、被带进瑞金二路派出所之后,然后立即找到“朋友的小弟”去搞定,对方仅仅“两句话”就把她们给捞了出来。以至于连王家卫都惊讶:“你们这么张扬,还要打电话给所有警察朋友?”
如某些官媒指出的:若这段“自曝”内容属实,这已经涉嫌滥用权力干预执法程序,将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对司法公正的公然践踏。
但无论自曝内容是否属实,有一点可以确认:“我能轻松被捞出来”,在秦女士这里,不是应该感到羞耻和自责的滥权行为,而是一种可对外炫耀的资本。你就说这高高在上的“权力感”吧。
如果秦女士、许女士、涉事派出所,在这样的录音之下居然都无人去问责、质询,不给公众以交代,那是舆论的失职,也是对“特权者”违法滥权行为的再次纵容。
某种角度来讲,比滥权本身更令人担忧的,是以特权为自豪的风气,是社会对特权的纵容。
如果滥权者无需承担任何实质性的违法成本,那么这个成本最终将由全社会来买单。
2
有人批评古二私下录音、公布录音的做法不体面,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
古二的做法在“程序”上的确有问题,涉嫌侵权,但我不倾向于将他的行为放到“私德”的语境下去讨论,我更愿意在权力结构的框架下去理解他的“不得已”——一个被排除在话语权、资源分配权之外的弱势者,用他所能够得着的、也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去打一个不对等的仗。
在他放录音之前,他的发声维权有用么?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或者说care?可悲的是,他想要捍卫的权力主张,还得借势“八卦”的传播力,才真正破圈。
不要假装“权力的游戏”不存在。我是今年在“录音门”事件之后,才知道原来当年有n篇批评《繁花》的剧评都被下架了。大平台、大导演、大编剧,便可如此么?
在这样的权力结构里,我倒认为古二在用一个所谓不得体的方式,去冲撞一套更大的“不公正”。透录这件事的确“不漂亮”,但在权力极不对等、正规维权失效的场景里,它不过是弱者最后的武器。
在这个事件里,我认为舆论更应关注的,不是古二的私德如何,而是古二所指向的——长期存在于业内的系统性unfairness(不公)。就算古二不体面,可他所指向的“不公”比他更加不体面。不是么?
而这种不公,又何止是在编剧界才有?自己不干少干,却爱抢下属功劳的领导,哪个单位里没有?哪个人的职场生涯里又没遇见过?
为什么古二得到很多的支持和同情?因为大家苦这种不公久矣。哪个年轻人不希望有更加公平的职场环境,一个可以只靠才华就能出头的“机会”呢。
3
怎么看艺术家人品和艺术能力之间的冲突?这句话的职场版则是:人品与能力,哪个更重要?
古往今来,不论东西,人不咋样,但“作品”惊人的例子很多。这个事情也素来都有争议,有人更看重人品,有人更看重才华与能力。看似无分对错,各有合理性,但其实不同的价值偏好背后,折射着不同的三观。而放大到一个社会里来看,一个体系的价值偏好,不止映射着时代的道德重心,也会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处境。
比如,在一个优绩至上的社会,那些绩优的成功人士,就是会被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所谓更多的“话语权”。为什么秦雯会自吹轻松捞人?因为她是知名大编剧,写出过非常畅销的“爆款”电视剧。名气,在优绩社会是一种有效的社交货币。如果她是业内的nobody,你看她是不是还能如此自信于自己的“能量”。
至于说她那些剧的价值观是否有争议,艺术水平究竟如何,和她为人如何一样,在漂亮的收视率和超高的讨论热度面前,啥也不是。秦雯此前的大热剧《我的前半生》和《流金岁月》,其实都被诟病过价值观落后,争议并不小(我自己也写文批评过)。但显然,影视工业体系的价值偏好只是KPI,所以秦雯依然是大编剧,依然能拿到好资源,依然独占着署名权。
在这样的体系偏好面前,优绩者会生出“傲慢”,看不见他人的付出与劳动,眼里只盯着自己的“绩效”与“名利”,那就再正常不过。他人都不过是自己追逐成功的“工具”,而已。
可是,当体系的价值偏好是绩优至上,短期看是绩效更高,长期的代价却是社会价值观的异化,成功学盛行。人不止势利、追逐成功与成功人士,也会自我剥削,自我工具化,以优绩与否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这很容易导向存在焦虑和身份危机。
为什么“署名权”要抓得这么紧?因为这直接关乎自己的江湖地位(存在根本),怎能拿出来轻易瓜分?!
现代社会里,绩效是重要的,但若不把“品格”纳入考核标准,人会变成工具,制度也失去了灵魂。“人”才是目的,不是手段。
放到“艺术圈”,当优绩成为一切判断的尺度,那才华也就不再是艺术的灵魂,而是权力的工具。艺术也被异化了。
所以,人品和能力哪个重要?我想,如果我们是站在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答案会更加清晰。
真正可怕的,不是个别人的傲慢和滥权,而是社会默许甚至推崇傲慢和滥权。当德性被挤出评价体系,失德失范无需承担任何社会成本,哪怕是“声誉成本”,我们所有人都将为这样的堕落而买单。艺术圈、职场、权力场,映照的都是同一张镜子。你觉得呢?
谢谢阅读。对于这次事件,你怎么看?欢迎文末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