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黄金时代真的要结束了?这个曾让无数家长挤破头想让孩子进入的职业,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身份转变,2025年的信号尤其明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一年,全国好几件事都很有代表性。贵州长顺县先放出了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把待岗、转岗、解聘这些路子都写得明明白白。江西的教师招聘人数跌得厉害,2020年还有14158人,到2025年就只剩2146人,降幅85%。上海一所1916年创办的百年小学,最后只剩22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只能关停。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更多变化在发生。湖北鄂州缩减了中小学教师编制,福建厦门新招的老师没了编制,北京丰台搞起了末位淘汰。湖南衡山县更特别,90个在编教师被调到网信办、发改局这些政府部门。多地都有超编老师转去做后勤、安保,北京一位教了10年语文的老师,今年被调去教劳动课,绩效工资少了一半。他不是不想转,就是这变化来得太突然,实在适应不了。这就是现在很多老师的真实处境。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底为啥曾经最稳的职业会变成这样?看看两组数据就清楚了。2016年新生儿1883万,2023年就跌到902万,7年时间断崖式下滑。这批孩子进了学校,幼儿园人数跟着跌,小学也开始批量关门。北京师范大学算过,到2035年大概会有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过剩。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教师工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0%到30%。湖北鄂州2023年财政收入90.2亿,支出却有165.59亿。2025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同比降了16%,比2021年快腰斩了,土地财政的路子走不通了。学生少了,财政压力大了,前20年扩招的老师还在,矛盾自然得找地方化解。更关键的是,考教师资格证的人从17万涨到2021年的1144.2万,想当老师的多了,岗位反而少了。
有人会问,人口早就在降,为啥2025年集中爆发?这是个临界点问题。2019年前,地方财政靠土地和举债还能撑住。2025年土地出让金跌到谷底,之前的债务集中到期,学生减少的影响也传到了小学,多重压力叠在一起,临界点就到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为啥先动教师?地方财政支出里,医疗、养老碰不得,关系社保体系;维稳也碰不得,关乎社会稳定。教育占比大,但调整空间相对灵活,就成了改革的突破口。这不是说教师不重要,只是财政重压下,总得有人先扛住调整的压力。
接下来会怎么样?日本的经历能给些参考。1990年日本泡沫破了,也面临这问题,他们搞了缩招、临时工制度、改编制三步走,30%的教师在2010年前后出现职业倦怠。但2012年后,日本教师从过剩变紧缺,待遇也提了上来,2020年平均工资比普通公务员高4%,每月加班还不能超45小时。熬过后,日本教育也进入了重质量不重数量的阶段。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大概率会走类似方向,但过程不一样。体制韧性强,不会有那么大波动。政策也更倾向分流而非裁员,转型而非淘汰。时间表挺清晰,2025到2030年小学教师压力大,2027年开始轮到初中,2030年后高中也会有挑战。
普通老师该怎么办?困难肯定有,但机会也在。现在小学语数外老师过剩,音体美、编程、科学这些学科却缺人。江西不少地方已经搞了跨学科培训,帮老师重新找定位。语文老师要是能兼教阅读和戏剧,竞争力反而更强。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市学校缩编,乡村却有机会。国家的计划要求未来五年给乡村倾斜师资,愿意去基层的老师不仅可能保住编制,待遇还能更好。体制内空间小了,体制外市场在涨,素质教育市场规模要破8000亿,老年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科技这些新赛道都在增长,提前布局的老师已经找到新方向了,收入可能波动,但上限更高。
更重要的是,这轮调整会逼着教育行业更专业。以前靠编制躺平的日子过去了,但真正爱教育、愿意学的老师,反而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铁饭碗没了,真正的金饭碗才会冒出来。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教师职业的变化不是孤立的,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90年代有国企改革,现在轮到教育,未来可能还有更多行业。这不是哪个群体的悲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贵州长顺的退出机制、江西的缩招、上海的小学关停,都只是开始。未来10年教育行业会彻底重组,有人会疼,但肯定也有人能在变局里找到新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