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美罗两国官员共同确认了一则引发国际舆论震动的消息:美国陆军将削减驻罗马尼亚部队规模,同时终止对欧洲东部靠近乌克兰边境的旅级战斗队的轮换部署。
这一动作打破了俄乌冲突以来美军在欧洲东翼的布防常态,美方虽极力辩解这是 “力量部署平衡” 而非 “撤军”,却难以平息外界的猜测。
要知道,罗马尼亚的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空军基地一直是美军监控东欧局势的关键支点,此次收缩究竟是孤立调整,还是美国从欧洲战略撤退的开端?
 ![]()
美军驻罗兵力调整情况与美方说辞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清此次调整的具体幅度与实质影响。
根据罗马尼亚国防部 10 月 29 日的声明,美军将把驻罗兵力从约 1700 人缩减至 1000 人左右,核心是停止第 101 空降师第 2 步兵旅战斗队的轮换,将这支部队调回美国肯塔基州驻地。
要知道,俄乌冲突爆发初期,美军曾向罗马尼亚增派约 4000 兵力以安抚盟友,如今的收缩幅度接近 40%,绝非微不足道的微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部队并非单独驻守罗马尼亚,其部署范围覆盖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多个北约东翼国家,此次撤离意味着美军在东欧的机动威慑能力出现明显缺口。
 ![]()
美方给出的核心理由是 “欧洲盟国防务能力提升”,但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北约虽声称提前获悉调整并认为属 “正常操作”,却不得不承认当前美军在欧洲的部署仍高于 2022 年前水平 —— 这种对比恰恰暴露了调整的反常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的分析点破了关键:东欧国家长期在军事装备和安全保障上依赖美国,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美军撤离后的空白。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嘴上说 “情况并非灾难”,实则已明确表示将加大军费投入强化自主防务,这种表态更像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
美军收缩的核心原因
那么美军为何执意收缩?答案藏在其全球战略的转向中。
美国新政府正将战略重心全力转向印太地区,为此甚至不惜压缩欧洲资源。
美空军已宣布将在 2026 年前完成驻日韩基地的机型升级,用 F-35A 全面替换 F-16C/D,并计划在 2025 年夏季举行冷战后最大规模的 “部队重返太平洋” 空战演习,投入约 300 架军机参演。
这种资源倾斜让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对美依赖,毕竟美国 2025 财年 9000 亿美元国防预算中,“太平洋威慑” 倡议专项资金已增至 99 亿美元,留给欧洲的份额自然受限。
 ![]()
但战略转向背后,是盟友信任的裂痕与现实风险的加剧。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已联合批评该决定 “削弱威慑力,可能招致俄罗斯进一步侵略”,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就在美军宣布调整期间,俄罗斯无人机仍频繁侵入东欧国家领空,北约东翼的紧张局势并未缓解。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调整并非个例 —— 此前已有消息称美国正减少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援助,这种连锁反应难免让盟友怀疑美国对北约第五条承诺的忠诚度。
 ![]()
美军收缩引发的影响
罗马尼亚的 “冷静审慎” 其实暗藏焦虑,这种情绪在整个东欧具有普遍性。
尽管北约东翼国家已答应将 GDP 的 5% 用于军费,但军事能力建设绝非一蹴而就。
美国显然是在强行抽身,正如分析指出的,特朗普政府原本想通过叫停俄乌冲突拉拢俄罗斯共同应对中国,未能如愿后便直接收缩,把难题丢给了欧洲。
这种 “甩包袱” 式的调整,让欧洲的 “战略自主” 陷入尴尬境地:不自主就得听任安全风险升级,自主又缺乏足够的能力与时间。
 ![]()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收缩可能产生连锁效应。
美军此次实践的 “精简长期驻扎 + 更多盟友承担” 模式,很可能在黑海区域及其他东欧前沿基地复制。
波兰、立陶宛等与俄罗斯地缘距离更近的国家,已开始担忧自己成为下一个 “被调整” 的对象。
毕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同时维系多线部署,印太的优先级提升,必然意味着欧洲的权重下降。
美军驻罗兵力缩减,本质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而非偶然动作。
虽短期内会引发盟友焦虑与地区局势波动,但也倒逼欧洲加速防务自主进程。
从长远看,这种调整或许能推动北约形成更均衡的安全架构,让欧洲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真正站起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