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观鄄城县北王召村(旧称北王赵村)明朝“浙江道监察御史苏述敕立牌坊”复立,感其沧桑,思其遗风。御史苏述,字绍尼,号彭符,乃明万历朝名臣,其轶事虽载籍寥寥,然余遍稽古籍,广搜遗闻,得实情,以彰先德,俾后人知源流之重,薪火永传。昔人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诚哉斯言!今录查证之要,分述如次:
一、《明憙宗实录》
1、派遣浙江道御史苏述监督管理茶马事务。
2、戊午日,浙江道御史苏述进言说:‘起用被废黜的官员应当以乡里的评议为主。’大概在任为官的时间短,而在山林泉石中休养的时间长。
每次看到那些卖弄智谋的人,他们虽然可以操纵整个世界,但回到家里面对妻子儿女,就只剩下一副可憎的面目;又看到那些沽名钓誉的人,他们虽然可以欺骗一世,但回到家乡后被人们辱骂,就变得一无是处。所以与其整天在朝廷里讨论该任用谁、该罢免谁,不如在乡里考察民众的喜好和厌恶。
3、浙江道御史苏述言:今日之任,最重最难者,无如经略。
浙江道御史苏述说:“如今的官职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莫过于经略一职。乃问之,则薛国用也。
于是询问他,原来是薛国用。
今天刚刚升任兵部侍郎,去经营治理辽东地区,明天却又说病得很重难以支撑,回原籍调养,难道不是把狼狈的样子暴露给人看吗?
然而选拔任用官员的大臣就像聋子、瞎子一样(毫无作为),不知道周嘉谟拿什么来自我辩解?
皇帝下旨:“薛国用已经下旨查明,另外再推补经略,由兵部商议后回复。”
嘉谟于是请求辞官,皇上安慰他不必放在心上。
二、《尉氏县志》
1、宋氏,是百堽保村民任一清的妻子。宋氏年仅二十二岁,丈夫去世,孝顺婆婆钱氏,抚养儿子任伦成为庠生(秀才)。知县苏述详细地向上级申报(这件事)。崇祯九年,巡按御史刘令誉向朝廷奏请,朝廷下旨予以表彰。知县曹良直资助建造牌坊的银子二十两。
2、马氏,是奉祀生员马翰如的女儿。嘉靖三十年嫁给童生刘格。刘格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家境贫寒,继母容不下他们。翰如将她接回了家,养育长子,长子后来考中了秀才,她守节六十多年,最终寿终正寝。知县苏述请求朝廷表彰此事,皇帝同意了。坊现在由孙维升重修。
3、万历四十一年,知县苏述重修县公署牧爱堂,一切衙舍焕然新。东察院、西察院、前府馆,增修复旧。嗣有修葺者,莫考。明末俱毁。
4、在县志的“治官志”中,苏述在万历四十一年担任知县,还没到县尉(任职地),就对前来迎接的人说:‘传话给各位世交故旧,希望(他们)暂且回避一下。’苏述上任后,只是按照旧例办事,三个月内都没有提过改革的事。狡猾的党羽全部返回,嘲笑他认为他没有能力。苏述马上将他们抓起来,每天由两个狱吏看守,将他们彻底审讯了十几遍,那些积累多年的弊病几乎都被清除干净了。从此,该县官吏不再玩弄法律条文,百姓不再违反法律,全都遵循礼仪,和乐太平。后苏述后来被提拔为浙江道御史,巡视陕西茶马,汇报完巡视情况后,他请假回到故乡,不久后去世。
三、《襄城县志》
1、苏述知县,字绍尼,山东濮州人进士,万历三十六年任,洞悉民情吏弊,抑强扶弱,调停驿差,民皆称便,念盐引苦累,欲力为陈请,惜逾年以忧去。后补任尉氏县尉:人之思犹襄人云。
2、 汪运正是清代乾隆年间担任襄城县知县的一位官员。在他的任期内,他不仅负责地方行政管理,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记录工作。 汪运正在任期间,组织并参与了《襄城县志》的编纂工作。这部志书详细记录了襄城县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襄城县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襄城县志》共有十卷首一卷,由汪运正纂修,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根据乾隆版《襄城县志》记载:县城当时建有名宦祠:其一是“苏公祠在北门祀知县苏述”,可见苏公在襄城当时影响之大。
![]()
四、《蒲州志》
1、如下图,苏述父母敕命封赏为七品文林郎?
明朝御史父母封赠后的特权有冠服之荣和恤典待遇。
冠服之荣:封赠制度下,受封赠者能享受冠服之荣。朝廷在颁发诰敕时,会赐予受封赠者冠服,男性为官服、官帽,女性是凤冠霞披,且父祖的服色与子孙相合,祖母、母亲、妻的服色“随其夫与子的服色”。
恤典待遇:封赠制度兼及生死,受封者既能享受生前的尊荣,也能通过恤典享受死后的风光。恤典分葬与祭两部分,凡与例相合者,吏部通知工部为其造办冥器、棺椁,拨工匠、砖石为其建造坟墓,钦天监为其选择墓地,光禄寺为其备办祭物,自初丧到除服依次派遣官员致祭。
![]()
2、乾隆板的《濮州志》中,难道苏述还曾任“河南道御史”记载?(如上右图)存疑。
五、《两朝从信录》
1、御史苏述请普示包荒疏曰:眩惟国家设言官以广达聪
译文:御史苏述在请求朝廷宣示宽容的奏疏中说:臣认为,国家设置言官(监察官员)是为了广开言路、通达圣听,设置大臣是为了处理军国大事。言官执掌评判是非的权力,但行动决策需听从大臣;
大臣掌握官员升降的权力,但谏议驳正仍需听取言官意见。二者本应相互制衡、同等重要。若言官依附大臣,则是失职——宁可发表过激或失实的言论(以尽监督之责),也绝不……
六、奢安之乱后的苏述南方劳军猜想
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于重庆起事,围成都达一百多天。成都解围后,明朝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为了平叛,朱燮元就要练兵,而练兵需要钱,可当时四川府库没钱,朱燮元一方面要求四川诸藩王和豪绅捐款,一方面请求中央拨款。重庆和成都都是朝廷控制西南的核心重镇,不能有失,对朱燮元的要求,四川豪强捐款6万两,而朝廷兵部和户部则表示会尽力支援。这样朱燮元勉强熬过了叛军攻势最猛的天启时期。
浙江道苏述御史原就是负责军队茶马筹集的,派去南方赏军自然可行。因贵阳城1621年年初就被围困数月,周边军队数次救援不成,去贵阳城或附近劳军,希望不大。
此次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被称作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最后被四川巡抚朱燮元、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等平定。所以,苏述御史南方之行,颇有风险,自是不易!
猜测苏述御史应是奉命出发劳军朱燮元部,可能朱燮元被围求救有关联。但可惜查不到证据。《成都府志》为天启辛酉年编制,正好错过!
战争从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 ,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按苏述时间经历计算,苏述应不是平定云贵叛乱,应是劳军无疑。
七、苏述未曾任浚县知县
查阅《浚县志》清嘉庆版,万历36年的浚县知县,不是苏述,而是薛凤翔!只有崇祯8年,有个叫苏庄的进士任浚县知县。浚县自万历年后,县丞、教喻,训导、典史、主簿等官职皆未配备,猜测浚县县城已受流民侵扰,不能正常办公了。网上这个信息有误!
![]()
八、《拘幽稿目录并序》卷24:见悼念苏述诗2首
哭侍御彭符
讳述,山东濮州人。
念昔何茫茫,生念徒长结。矫矫云中鹗,耻随凡鸟列。辽氛始郁,高议雅分别。首理予非辜。使我振疲南,谁败乃公事。先几策洞彻,不得见今日。汛□扫妖孽。西陲肃威名,中台瞻高节。丹书偷息者,感恩但呜咽。
![]()
《拘幽稿序》戊辰元日见《哭苏侍御彭符》,明末的戊辰年是公元1628年,“明末戊辰元日”指的是 1628 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少苏述在1628年以前即亡故。
![]()
要之,苏述为监察御史,始终清介自持,虽当魏阉等奸佞横流之际。然未尝与损国利君威之事。为御史,清正自持,敢言直谏。任于四方,循礼范,惩恶扬善,依法行事,民皆爱之。苏述者,政事德操,忠恪廉平,洵一代良吏也。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诚哉斯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