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里,一块墓碑前人来人往,另一块却冷冷清清。
![]()
往旁一看就更明显了。吴石的那块,刚有人带着红领巾去献花,旁边站着一圈游客,大家举着手机拍照、念词,气氛有点像小型的纪念会。再转头看陈宝仓的那块,地上只有三束快枯了的菊花,落叶被打扫得很干净,但几乎没人停下来。保洁阿姨一边扫地一边跟我说,这墓一个月也难得来个人。她话里没怪谁,就是平铺直叙地说事实。
其实这差别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上个月有人在网上贴过陈宝仓墓的照片,说他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帖子下面有人问墓在哪儿。上周末我又去了,看到有人放了几束康乃馨,还有一张小纸条,写着“对不起来晚了”。保洁阿姨说,那天是一个姑娘带着孩子来的,孩子几乎不出声,纸条折得很整齐,风吹得纸条轻轻颤,像个证人,但又不愿多说话。
![]()
陈家人一向低调。有人在网上看到他儿子领着孙子去西山纪念墙给他照相,老人站在雕像前站了半小时,眼泪沿着脸纹往下流。陈宝仓的女儿陈禹方曾说,直到2016年西山纪念墙立了雕像,她工作的单位才知道她是烈士后代。他们没有搞什么宣传,也没去闹天闹地,家里人只是想把这事当成一件该记住的事情,不希望后人把它当个旧报纸随手扔掉。
把时间往回拨,就是五十年代的那些事。老报纸上描述审讯时的情形:陈宝仓为了护住吴石一家,宁可把自己推到火坑里去。审讯里他反复强调,所有情报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跟吴石没有关系。话说了又说,甚至连审问的人都被他的话说得信了。吴石那边死活不肯让人顶包,他反倒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两个人是战友,是一起过来的同志,却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去保护对方。直到押到刑场上,那种默契和牺牲的意思,才被人看清楚。
![]()
记忆被留下的方式有很多,电视剧的力量不小。《沉默的荣耀》里,吴石的形象露得早、镜头多,那句被很多观众记住的话是“失败的是我个人。”剧里聚焦的角度不同,自然观众的同情点就往吴石那儿靠。陈宝仓替人顶罪的细节剧里没怎么表现,历史的记忆里也少了这一块,于是一个名字逐渐热闹起来,另一个像老照片一样慢慢褪色。
上周六在墓园碰到一个穿校服的男孩,手里捧着菊花,在那块冷清的碑前鞠了个躬。他说是在一个历史贴吧看到帖子,特地过来。风把花瓣吹落,花瓣落在石板上,像在和七十年前的那段事儿说话。这样的场面不多,但偶尔会有人来,像在把碎片一片片拼起来,让被遗忘的部分有机会被看见。
![]()
看人来人往,也能看出时代的影子。有人靠剧集记住英雄,有人靠网帖指路,有家庭默默守着一份记忆,还有志愿者和好奇的年轻人愿意走过来。都不是大张旗鼓,但东西却一点点被搬出来放在阳光下被看一看、摸一摸。要是陈宝仓还在世,估计会走到那个男孩跟前,拍他肩膀,淡淡地说句“总算有人记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