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扔进一枚手榴弹,爆炸声刚停歇,第二枚紧接着被扔了进来,不过这次没爆炸
德军那士兵刚从第一次爆炸的冲击中缓过神来,看见脚边滚着的手榴弹,赶忙抱头趴下,就在这时,苏军冲进了房间。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动作,其背后蕴含着二战期间最血腥城市战役的智慧
![]()
1942年9月,当德军第6集团军逼近伏尔加河畔的这座工业城市时,谁也没想到一场长达200天的绞肉机式战斗即将展开。
保卢斯将军的部队向来习惯在开阔地运用闪电战作战,不过面对满是废墟的城市,传统的坦克集团冲锋战术则完全失效了。
每一栋楼房、每一个房间都成了独立的战场,德军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
![]()
苏军62集团军的司令崔可夫将军心里清楚,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活下去,得有新的作战方式,他的兵们在血与火里摸索,拿命去换那宝贵的实战经验。
一个班的士兵或许一日内减员超半数,不过存活者会将所学战术传授给新补充的兵员,
城市巷战中首次遭遇的致命陷阱往往是兵力部署问题,德军一向偏爱大规模集团冲锋,常常派遣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去进攻单一目标。
![]()
苏军很快发现,在狭窄的楼道与房间内,人多反倒成了个负担,经好多血的教训后,他们寻得了最佳的突击单位规模:5到6个人。
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定的,要是人数不够5个,那火力就不够看;要是人数超过6个,在室内就没法开展行动
每个突击小组的武器依规严格配备:至少配备两支波波沙冲锋枪,用于近距离火力压制;每人携带8到10枚手榴弹,还发放工兵铲,用来挖临时掩体,匕首作为危急时自保的最后手段
![]()
真正的战术关键在于进攻房屋的方式,苏军意识到,直接朝房间里猛冲,无异于自讨苦吃,必须先用手榴弹进行一轮试探性攻击。
第一枚手榴弹的作用清晰明了,便是拉掉保险销,借助爆炸来杀伤或者压制房间里的敌人,关键之处在于第二枚手榴弹,此枚绝对不可拉保险销。
![]()
这个看似有些矛盾的做法,蕴含着极深的心理学原理,敌人刚遭受第一次爆炸的冲击,精神十分紧张,当看到第二个手榴弹滚过来时,其本能反应便是再一次卧倒躲避。
这几秒钟的反应时间,乃是突击队员冲入房间的绝佳时机,敌人要么已被第一次爆炸所伤,要么正趴在地上等待第二次爆炸,全然无法进行有效反击。
![]()
苏军还总结了进攻时人员配置的基本原则:前方的两名突击队员要轻装,不背背包,甚至脱掉外套,为的是行动更灵活快速
在手榴弹爆炸后的那几秒,他们的任务是迅速冲进房间并找到有利位置,随后带着重装备的队员跟上来,对已占据的阵地进行巩固。
![]()
此种战术在斯大林格勒的巴甫洛夫大楼攻防战里完美展现,这栋四层的建筑坐落在列宁广场附近,它的地理位置那可是相当关键。
苏军的中士雅科夫·帕夫洛夫率一个班占领此地后,德军先后发起58次进攻,企图夺回,如此精准的手榴弹打法将德军每次的冲击都给挡住,这栋平平常常的居民楼最终成了德军进攻的拦路虎
![]()
占领建筑物只是开始,怎么守住更要紧?苏军在实战中总结出“先攻占高层,再巩固低层”的办法
突击队员攻入建筑后,必须立即抢占楼梯口和最高层,控制制高点可以有效阻止敌人增援,这个时候为己方提供良好的观察和射击位置。
![]()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需要说说马马耶夫岗的战斗,这座高102米的小山丘被德苏反复争夺,山顶每座建筑都成惨烈的血肉战场
苏军守军发现,只要控制住建筑物的顶层和楼梯间,就能以少胜多,让德军的数量优势无法发挥。
![]()
1943年2月2日,当保卢斯元帅在废墟中签署投降书时,苏军已经用200天的时间摸索出了一整套城市作战理论。
各个部队很快收到了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整理而成的作战手册,战后统计显示,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消耗手榴弹超过500万枚,平均每个突击小组每天要消耗30到40枚手榴弹。
这个惊人数字体现手榴弹在城市战中的重要作用;德军战后总结报告承认,他们大幅低估苏军室内作战的创新实力
![]()
在柏林战役、布达佩斯围城战等后续的城市攻坚作战里,这些战术被大范围地加以运用
苏军在柏林巷战中的表现表明,斯大林格勒的经验已然成为一套成熟的作战体系,德军国防军作战部的战报显示,苏军城市作战效率较1942年提升了将近三倍。
冷战期间,这一战术理论被更深入地完善拓展华约组织军事院校,将斯大林格勒实战经验列为必修课程,北约各成员国也同样花精力研究借鉴这类战术
![]()
现代特种部队的室内清理战术,很多核心理念仍然可以追溯到80年前那场惨烈的城市战役。
那个“一拉一不拉”的手榴弹战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体现出战争中最朴素的智慧,依靠人的本能反应来创造有利战机。
此战术无需高科技装备,也无需复杂指挥系统,只需要士兵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以及精准把握时机的能力,斯大林格勒的残垣断壁已然化作现代化的伏尔加格勒,而那些在血与火里淬炼出的战术智谋,依旧留存于军事史册之内
![]()
当下世界各国军队开展城市作战训练之际,也会对80年前于伏尔加河畔总结出的作战原则进行研究,武器装备在变,战争形式也在变,不过人性与战术的基本规律始终未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