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车灯是汽车的眼睛,那格栅就是汽车的鼻子。一百年前的汽车没有车壳,没有保险杠,但格栅已然存在。我们熟悉的车头基本都以格栅为视觉中心。
![]()
但近年来的汽车,有的进气格栅尺寸超大,有的能自动开合,还有的则小到几乎难以察觉。那我们来看看汽车的“鼻子”是如何一步步被“整容”甚至“消失”的?
![]()
进气格栅的主要功能是通风散热,带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汽车发动机的热效率通常只有30%左右,即仅有30%的能量用于驱动汽车,其余70%则转化为热量。为实现散热,需让冷却液流入发动机周围吸收热量,再通过散热器散发,同时借助格栅通风,形成水冷与风冷结合的散热效果。
![]()
因此在燃油车时代,格栅绝非单纯的设计语言,而是必不可少的功能性部件。早期汽车的前脸基本只有格栅,品牌若想实现差异化,只能在格栅设计上做文章。
1925年的劳斯莱斯幻影便开始使用帕特农神庙格栅,1933年宝马推出的双肾格栅,则成为其沿用至今的品牌视觉符号。此后,汽车设计更趋成熟,格栅的突出程度有所减弱,此时的格栅才更像“鼻子”。
![]()
我们这代人更熟悉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的车型,当时汽车设计更注重降低风阻,造型明显变得圆润,许多厂商开始将进气格栅分为上下多层,上层格栅主打视觉设计,下层则专注于送风散热。
能自动开合的“鼻子”——主动进气格栅,诞生于2000年代初,其设计初衷同样是降低风阻。
![]()
汽车高速行驶时,固定进气格栅会让更多气流进入前舱,导致机舱阻力增大,增加能耗。主动进气格栅采用可开闭的百叶窗结构,高速巡航时关闭格栅以减少风阻,需要冷却时再打开保证散热,可带来约2%的节油效果。若觉得这一节油效果一般,那么在混动车上,主动进气格栅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了。
混动车在纯电行驶时无需启动发动机,散热需求极低,此时关闭格栅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阻,提升纯电续航;
仅在发动机启动需要散热时打开格栅即可。到了纯电动车时代,由于根本没有发动机,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约为90%,发热较少,因此只需在下保险杠下方设计一个小开口用于通风即可。
![]()
近年来,新能源车上进气格栅的功能性已大幅降低,其造型更多取决于设计师的创意。
部分新能源MPV看似拥有超大格栅,实则无需如此大的进气面积,因此许多区域为不可进气的装饰面板——既降低风阻,又能吸引认为“大格栅即高级”的消费者。
还有些电动车直接取消上格栅开口,既降低风阻,又贴近燃油车时代的跑车设计,更显高端与未来感。当然,也可通过隐藏进气格栅,使其“隐形”。
梳理进气格栅的进化史不难发现,其通风散热的功能性正逐渐减弱,而造型作用则日益凸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