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被东吴悄然拿回,关羽回援不及,被俘于麦城后遇害。
![]()
这件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秋冬那会儿,进展特别快。简单说就是:吕蒙带着一小股精锐悄悄行动,靠隐蔽渡江、假扮商旅这种手段,一口气把关羽的后方给切断了,最后关羽回援来不及,被困麦城,被俘后遇害。别把它想得像单纯的偷袭,那里面有不少政治算计和心理战在走。
先把时间线拉清楚。十月闰月前后,吕蒙没像普通将领那样招兵买马去正面冲突。他先做了假动作——向孙权请病假,回到建业装作休整;同时和陆逊密谈,把计划交代清楚。紧接着,陆逊顶上去给关羽写了几封信,口气极好,甚至有点恭维,目的就是让关羽放松警惕。等到关羽的注意力几乎全放在北面的襄樊、樊城那里时,荆州的防线自然而然就薄了。
![]()
真打的时候更讲究手段。吕蒙用的是“白衣渡江”的老把戏:船里暗藏兵马,划船的士兵穿白衣,装成商贩或普通渡人,顺着江面过去。沿江的哨卡被悄悄突破,原本看似牢固的江防在短短时间内被瓦解。占了江陵、南郡之后,东吴方面对当地老百姓和关羽部下的家属没有大肆抢掠,甚至允许他们与前线通信、生活安宁,这招相当巧妙。别小看这一点,士兵的后路要是没了家人,军心比什么都重要。看到家属安好,很多人就不愿意再为一场看起来输定的仗拼命。
关于荆州的来龙去脉,得往前推。荆州本来就是个争议地带,周瑜当年攻下江陵,吴方右翼有名分;刘备后来趁机把南郡据为己有,说是“借地”但一直没还。刘备后来又取益州、巴蜀,力量扩大,但并没有把荆州归还给孙权。孙权几次派人去接收长沙、零陵、桂阳那些地,结果被关羽赶走。这些事放一块儿看,信任早就破裂了。中间也有划界的折中办法,以湘水作界限,但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堵不住两边的怨气。
![]()
再看关羽这个人。北伐得意之后,他在军中和民间声望极高,斩将擒敌、铺开战绩,带着一股“英雄气”。但政治手腕上,他并不灵活。对东吴,他有过拒绝和侮辱使者的记录,还曾把吴方在湘关存放的粮草据为己有。你想,两个曾经结盟的当事人里,一方被反复冒犯,心里受了气,再碰上地盘问题,动手的借口就多了。某种程度上,关羽的傲气把对方逼到了要出手的边缘。
从战术层面分析,吕蒙既有军事准备,也做了心理战。他没有去搞那种大规模、血肉横飞的围城战,而是把速度和隐秘做到了极致。占了地之后采取的宽厚政策,也不是好人做慈善那么简单,更多是想稳住人心、切断敌人的后路。结果是,关羽本来回援的部队,在听到后方消息后士气大乱,很多人选择逃散或弃战。等关羽真的回头拼命救赎,已经晚了。
![]()
这事在民间和文艺作品里被放大成了“背信”“被偷袭”的道德剧。像《三国演义》里把吕蒙写成不讲信用的角色,把关羽写成几乎神化的忠义化身,这种叙事方式把复杂的政治考量简化成正邪对立,更容易挑动读者感情。看小说的人多半站在关羽这边,情绪上自然就把吕蒙钉在“背叛”的柱子上。
不过换个角度看,吕蒙在军事上是成功的。他达到的目标很明确:拿回荆州、削弱蜀汉北伐能力,保护东吴的战略利益。手段上集合假装示弱、隐蔽渡江、速占要点、攻心为上的一套,把传统的正面强攻变成了更省事儿、更见效果的操作。至于道义感受,这类事本来就是政治和人心在做文章,没那么多干净利落的白黑分明。
![]()
事件的结局大家都记得。关羽在撤退时被围困麦城,最终被俘并处死。荆州一失,蜀汉在北上的路上少了个重要的支点。吕蒙完成任务后在军史上算是达到了目的,但在民间口碑上长期得不到认可。学者、小说家和传说把这事从不同角度讲了无数次,留给后人的是一堆版本和争议,更多的是人心对“盟友”“背叛”这种道德词汇的放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