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横跨欧亚的土耳其,曾多次给中国“添堵”。
从卡航母索要10亿,到撕毁军购大单,再到疫情时拒防疫物资飞机过境,种种行为着实令人气愤。
可风水轮流转,如今深陷经济危机的土耳其却频频主动向中国伸出合作之手。
从处处设阻到低头求合作,这个国家态度的180度转变,背后藏着怎样的缘由?
![]()
中土的历史积怨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会无理由地变好或变差,往往都是受到关键事件影响的。
回看中土关系的波折轨迹会发现,曾经的隔阂早已被三次标志性事件刻下深刻印记。
这些事件不仅让双方付出了实际代价,更在彼此之间埋下了信任的隐患。
![]()
时间回到1998年,当中国通过澳门公司以2000万美元购得乌克兰境内的“瓦良格”号航母残骸。
起初并未料到这艘未完工的巨舰会在回家路上遭遇长达16个月的阻隔。
2000年6月,承载着中国航母梦想的船队抵达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黄金水道,瞬间成为横亘在前的天堑。
土方以“航母无动力航行存在安全风险”为由,断然拒绝其通行,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是对地缘利益的精准算计。
![]()
在随后漫长的外交谈判中,土耳其开出了一系列堪称离谱的条件。
不仅要求中国提供书面安全保证、派遣拖船护航,更提出了巨额的经济补偿要求。
为了让航母顺利通行,中国最终只能妥协。
妥协的代价是近10亿美元以及多项投资承诺、旅游合作开放以及技术交流等一揽子方案。
![]()
2001年11月,当“瓦良格”号终于缓缓驶过海峡大桥时,这场“海上拉锯战”已然成为中土关系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
多年后,这艘巨舰以“辽宁舰”的身份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而那段被“卡脖子”的经历则更显刻骨铭心。
如果说航母事件是土方借助地理优势的强势博弈,那么2013年至2015年的防空导弹合同纠纷则暴露了其在国际博弈中的反复无常。
![]()
当年9月,土耳其宣布以34亿美元采购中国FD-2000防空导弹系统(红旗- 9出口版)的消息震惊世界。
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公然选择非西方武器系统被视为中国军工走向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
中国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项目,期待着开创军工出口的新篇章,然而这份期待最终化为泡影。
在随后的两年谈判中,土耳其不断更改条款,不是要求降价就是提出技术转让,谈判态度反复摇摆。
![]()
尽管中国方面做出诸多让步,但土耳其国防部长还是毫无征兆的宣布单方面取消合同。
据悉土耳其此举跟北约与美国的政治压力有很大关系。
虽然他们有理由,但这也不能成为毫无契约精神的借口。
毕竟中国军工企业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而这次的事情也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
航母事件与购买导弹一事尚可用地缘政治博弈第三方压力来解释,可2020年疫情期间的领空拒绝实在让人找不到好的借口。
当年5月,全球正处于抗疫最艰难的阶段,但中国在控制本土疫情后还是第一时间对其他国家施以援手。
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被装上中国准备的飞机,计划飞往其他国家进行帮助。
![]()
可是在飞机想要经过土耳其领空时却被拒绝,关键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理由。
可这毕竟是他们的地方,最终飞机只能选择改道。
可是这样一来既耽误时间还增加成本,关键这是不必要的付出,怎么能不让人生气,毕竟那可是疫情关键时刻。
其他国家都在倡导抗疫合作,土耳其非但不帮忙反而还添乱自然会加剧两方的关系疏远程度。
![]()
土耳其态度为何突然转变?
明明之前还在找事,可是去年土耳其的一个驻华大使却提到希望深化两国合作,尤其是经济贸易这一块。
很多人好奇几年里为何他们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
其实土耳其对中国态度的根本转变,并非源于外交姿态的突然软化,而是国内经济危机倒逼下的必然选择。
![]()
当高通胀、货币贬值等多重困境交织爆发,曾经的“地区强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合作版图,将目光投向东方。
2022年开始,土耳其在经济上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受内部政策失衡与外部环境动荡双重影响,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百姓们的日常生活都出现了问题。
![]()
即便政府推出了新政策,但却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在西方世界寻求援助遇阻后,土耳其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经济支点。
这时候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对外投资国,成为土耳其眼中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
去年3月,土耳其驻华大使在公开表示希望从中国发展经验中获益,吸引更多中国投资。
![]()
一个月后土耳其高级代表团专程访问浙江,密集考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企业,主动寻求技术与资本合作。
而去年6月,土耳其外长哈坎・菲丹的访华之行则代表了一个新的开始。
菲丹作为土耳其外交的核心人物,与中国交流期间十分友好,完全没有土耳其往日的强硬姿态。
谈到合作,他还公开承诺为中国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投资环境,甚至主动提及优化政策支持。
![]()
这种低头求合作的态度与此前三次事件中的强硬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两个月后,埃尔多安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再次与中国领导人会面。
明确提出加强“一带一路”与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的对接,拓展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
这也标志着土耳其对华政策的全面转向。
![]()
中土合作带来的新局面
从“刁难”到“求助”的转变,本质上是国家利益与国际格局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土合作的升温,既源于双方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也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风险的双重考验。
中土合作的新动力,首先来自发展战略的天然互补性。
![]()
土耳其推出的“中间走廊”计划,旨在通过铁路公路网络连接南高加索、中亚至中国,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目标高度契合。
在具体合作领域,双方的需求互补性愈发凸显。
面对能源危机与气候挑战,土耳其急需升级改造,而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与产业落地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经验。
![]()
然而当前的合作热络并不能完全掩盖双方存在的分歧与风险。
历史上的信任赤字仍需时间修复,同时土耳其在国际博弈中“左右逢源”的传统策略,可能导致其对华政策的不稳定性。
另外土耳其国内长期存在的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误解,以及少数势力对“东突”分裂势力的纵容引发的反华事件也可能对双边关系造成冲击。
![]()
从更广阔的国际视角看,中土合作的深化也面临外部环境的考验。
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在军事安全领域仍受西方制约,这可能影响其与中国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合作深度。
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战略干预,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土耳其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可能间接影响中土合作的节奏与成效。
![]()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从昔日摩擦不断到如今寻求合作,中土关系的转变,是国际格局与国家利益变化的缩影。
当下两国在经贸、能源等领域契合点众多,“一带一路”与“中间走廊”对接更添动力。
虽有历史分歧尚待化解,但只要秉持互利互信,朝着共同发展的目标努力,相信前方的路也是很美好的。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中国支持“中间走廊”,但土耳其不能独占好处,得分给中国一部分》
【2】《观察|西方多国集体打压 欲逼埃尔多安低下“高傲的头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