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这绿色的粉末来自日本,也是,抹茶其天然绿色,清新和健康,加上淡淡的茶香、略苦但不涩的味道,很有日式逼格风范,是时尚小资的不二选择。
其实,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末茶,当时的人们将春天茶叶的嫩叶,杀青后做成团茶(饼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碾磨成粉末。明朝后期,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抹茶渐渐退出中国主流茶叶历史的舞台。但在唐宋时期,末茶的工艺和品饮方式传到日本后被保留了下来,演变成今日的抹茶(抹茶--日语的意思为研磨过的茶,由于中日语言的相通性,所以国人把日语中“抹茶”两字直接照搬过来。),从而流传至今。
贵州和日本在茶树品种、土壤环境、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完全照搬日本经验行不通,必须将抹茶的制作工艺根据本土条件进行调整。这是必须要探索完成的“抹茶本土化”。
传统原叶茶,一人一天采20斤茶青就达极限了,而碾茶一人一天可以收割600斤;碾茶适合机采,省出人力可在茶树下种菇提升综合效益。转型抹茶后,茶农的积极性出现新的提升。据了解,铜仁抹茶产业辐射带动茶农近10万人、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在快速铺展开来,一个更大的任务摆在茶区、茶企面前:为接住这一波抹茶财富,如何做好人才、技术的准备——
![]()
近些年常见的抹茶色、抹茶饮品,会不会让你对“抹茶”感兴趣呢?来看看这春意盎然的
抹茶(Matcha),读音是日语舶来语。Mat日语意为研磨动作,Cha即中文的茶。抹茶,这个有着浓烈东亚色彩的小众食物,起源于中国魏晋时代,14世纪在中国失宠,后在日本传承。
![]()
抹茶,古称末茶,其制作需对茶树进行遮荫覆盖(遮光率98%以上),采用蒸青设备杀青,经切茶、筛分、风选、粉碎等工序制成微粉状产品,传统饮用需用茶筅(xiǎn)搅动形成沫饽。
全球最大抹茶生产国之一的日本,其核心产区宇治,一般采用古法石磨制茶,传统制作工艺非常精密,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农户需要在荫蔽处种植碾茶(一种绿叶茶),春季采摘后,需经蒸制、去梗、去叶脉等工序,最后用石磨研磨成粉。一个石磨1小时,只能产出约40克左右的抹茶粉。这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石磨,却饱含细致的手工,还得控温控湿。
近些年,在全球需求的热捧之下,抹茶再度回归MADE IN CHINA,成为日本的平替。贵州铜仁,被称为“中国抹茶之都”。中国抹茶产量持续增长,主要用于食品调味,比如抹茶味巧克力、抹茶系列点心、饮品添加等,而非直接用于饮用的茶粉。
抹茶通常有两种食用方法:一种是加水或奶、咖啡制品冲泡,作为茶饮;一种是作为食材,比如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抹茶类点心、零食等等。
抹茶的营养成份较为丰富:每100克抹茶含蛋白质6.64克、食物纤维55.08克,茶多酚含量达12090微克。抹茶的抗氧化物含量可达一般绿茶的10倍。这美妙的绿油油,是不是健康、有机的代言色
和所有含咖啡因的饮品一样,抹茶虽好,也请适量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