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 26 流感季,美国 CDC 疫苗指南延迟发布,叠加政治争议与虚假信息,民众对流感疫苗信任度下降,接种率下滑。这一变化给生物制药行业带来冲击,疫苗需求或转向治疗与缓解症状药物,行业格局面临重塑,同时也考验企业应对能力与投资者判断。
CDC 指南 “迟到” 引发连锁反应
往年,CDC 会在春末夏初发布流感疫苗推荐指南,为行业提供明确方向。但今年,CDC 及其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直到 8 月底才敲定 2025 - 26 流感季指南,比往常晚了 2 - 3 个月。更关键的是,新指南推荐三价无防腐剂疫苗,再加上数月的政治辩论和虚假信息,民众对疫苗的态度变得消极。
从数据来看,华盛顿州流感疫苗接种率较去年同期下降约 15%,新冠疫苗接种率降幅超 25%。而去年全国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已跌破 50%,创十多年来新低,且今年这一趋势恐持续。这不仅影响公众健康,也让依赖稳定疫苗需求的生物制药行业陷入被动。
行业应对显差异,OTC 领域成 “黑马”
对生物制药企业而言,今年流感季是一场商业压力测试。以往,行业围绕 “预防优先” 模式制定计划,但如今这一模式失灵,需求开始转向治疗药物和非处方药(OTC)。
此前,不少巨头为追求高利润,纷纷剥离 OTC 业务。像 GSK、强生分拆 consumer health 部门,辉瑞彻底退出,赛诺菲也出售了 OTC 部门 Opella 的控股权。而拜耳成为少数保留完整 OTC 业务的大公司,如今得以在预防、治疗和症状缓解全领域灵活应对,优势凸显。
这种变化也倒逼企业调整策略。部分企业可能需重新考虑在治疗和症状管理领域的投入,要么强化内部品牌,要么寻求战略合作,以应对需求波动。
投资者聚焦行业 “韧性”
疫苗销售下滑已现端倪,赛诺菲最新季度疫苗销售额降 16.8%,GSK 也预计疫苗销售面临压力。这让投资者开始思考,药企当初剥离消费业务,是否牺牲了 “韧性” 换 “聚焦”。
若消费者持续转向治疗类产品,同时涉足预防和治疗领域的企业可能获更多关注,而纯疫苗企业或面临审视。资本市场也在检验,是否充分考量了药企的结构灵活性。
行业需构建 “应变能力”
此次流感季并非偶然事件,它暴露了行业对单一 “预防” 路径的过度依赖。对生物制药企业而言,未来不能只依赖突破性创新,还需打造多元化产品组合、更快速的规划周期,能在预防和治疗领域灵活切换,这样才能在健康领域的波动中立足。
参考来源: https://www.biospace.com/business/opinion-a-flu-season-in-flux-presents-risks-opportunities-for-biopharma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