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洪一乡卫生院 柯建安
![]()
![]()
![]()
当赣北的第一缕晨曦漫过边山连绵的轮廓,65岁的村医王清秀便背起那只印有红十字的药箱,踏上了被晨露润湿的青石小径。林间早莺的清音与药箱里轻微的叮咚声相和,在这座距瑞昌城区71公里的静谧边陲村落里,共同谱写着跨越半世纪的健康守护乐章。
![]()
![]()
![]()
![]()
赤脚启程:雪夜出诊定初心
![]()
![]()
![]()
十几岁时,王清秀在村口老槐树下接过赤脚医生证书,从此开启行医之路。泛黄的证件上,少女稚嫩的面庞与沉甸甸的使命定格成永恒。那时的边山村,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掐断了求医问药的希望。
“记得那年大雪封山,我打着电筒走了五六里夜路,给难产的产妇接生。”王清秀抚摸着药箱上斑驳的铜扣,记忆穿越时光的褶皱,“孩子的小脚先出来,我的手冻得通红,但心里的信念却稳如磐石。”当黎明撕开夜幕,婴儿的初啼与朝阳同时降临,这个瞬间,注定了她与这座山村血脉相连的命运。
![]()
![]()
![]()
药箱传情:半世纪风雨守护
![]()
![]()
![]()
从七八十年代走家串户接生,到2003年非典时翻山越岭测体温、传染病知识宣传,再到新冠疫情期间为留守老人送药上门,王清秀的药箱始终是边山村流动的健康驿站。
![]()
在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的边山村,她成了留守老人和孩子的依靠。她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用娟秀字迹详细记录病史。孩子们常说“王奶奶的听诊器是甜的”,老人们视她为最信赖的“健康管家”。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的是村民的健康,更是浓浓的乡情。她用白发编织成温暖的网,兜住了空巢老人的病痛、留守儿童的孤独。村民家中珍藏的"健康档案"上,她用蝇头小楷记录着每个人的病史,字迹里沉淀着比血缘更浓的牵挂。村卫生室的玻璃柜中,褪色的出诊记录本、磨得发亮的听诊器,默默见证着她半世纪的付出与村民健康的变迁。
![]()
![]()
![]()
白墙新篇:退而不休践诺言
![]()
![]()
![]()
时代在变迁,边山村也在悄然改变。崭新的标准化卫生室取代了记忆中的土坯房,智慧医疗系统架起了直通上级医院的桥梁。然而,在这偏远的山乡,村民们那份“有病就找王医生”的沉甸甸的信任,成了王清秀最放不下的牵挂。即便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她依然选择留下,主动融入新的家医团队,成为守护乡亲健康网络中那最温暖、最坚韧的一环。
现代化的白墙与院外百年香樟的翠盖彼此映照,如同她的人生——根基深厚,却始终拥抱新生。她与年轻的团队成员一起,继续翻越那些熟悉的山岭,将专业的医疗服务化作一句句“少吃咸、多走动”的贴心叮咛。她的脚步不曾停歇,那些印在田埂山道上的足迹,仿佛大地的毛细血管,将生命的暖流,无声地输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
![]()
![]()
年轮为证:仁心永驻山水间
![]()
![]()
![]()
五十载春秋,让青丝熬成白发,让药箱磨出岁月的印记,却唯独没有磨灭她初入此行时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暮色四合,她背着药箱的身影,再一次融入炊烟袅袅的村落。那略显微驼的剪影,在村民眼中,却依然是世间最挺拔的生命坐标。她的身影,与五十年前那个在风雪夜中疾行的赤脚少女渐渐重叠。
![]()
从土坯房到标准化卫生室,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改变的是身份与条件,不变的是那份融入血脉的承诺。她的故事,早已化作村口香樟树的年轮,在时光深处静静诉说:有些坚守,可以跨越半个世纪;有些大爱,能够穿透最遥远的距离。这诉说,是听诊器里传来的安稳心跳,是青石板上回响的笃定脚步,更是一位医者,用一生写就的、关于“守护”的最长情的诗篇。
![]()
![]()
![]()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