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及卢克石油祭出新一轮制裁举措,全球能源格局随即震荡,多个依赖进口的国家炼油企业迅速调整策略,暂停与俄方能源合作。然而,在这一波普遍退缩的浪潮中,印度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
- 印度最大的国有炼油企业——印度石油公司(IOC)不仅恢复了对俄罗斯原油的采购进程,更正式敲定了一笔高达350万桶的ESPO级原油订单,预计将于12月完成交付。
- 此举不仅凸显了印度在国际压力下坚持独立能源决策的决心,也引发了关于能源安全、地缘博弈与战略灵活性的广泛讨论。
![]()
- 作为同样高度依赖海外石油供应的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当前全球能源体系重构、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应如何解读印度这笔订单背后的深层逻辑?它为中国带来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与必须警惕的风险?中国的能源采购路径又该如何优化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据路透社援引多位交易领域知情人士透露,印度石油公司此次重启俄油进口,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嵌入在印度中型多用途战斗机项目(MMRFA)整体战略框架中的延续性操作。
- 早在2012年,法国达索公司曾通过竞标赢得向印度提供126架“阵风”战机的合同,但因技术保障和维护条款分歧谈判破裂;莫迪政府上台后,将原计划压缩为36架整机引进。
![]()
- 如今重新启动的采购动向,实质上是当年搁浅的本土组装方案以新形式再度推进。这种“曲折前行”的政策执行模式,与本次在制裁阴影下仍执意购入俄油的行为,在战略思维上存在高度一致性。
- 表面看似违背主流趋势,实则始终围绕“国家能源自主”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其国内石油消费中超过80%依赖外部输入,能源供给的连续性直接关系到工业运行、交通系统乃至社会稳定。即便面临美方施加的政治与金融压力,印度仍不愿放弃俄油所带来的显著成本优势。
- 本次采购的350万桶原油并非普通品类,而是产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ESPO混合原油,该油种长期以来在亚洲市场备受青睐。
![]()
- 其低硫含量符合当前日益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较高的轻质馏分收率使得炼厂能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成品油,如汽油与柴油,与中东地区常见的中质含硫原油形成有效互补。
- 更为关键的是,ESPO原油通常从俄罗斯科济米诺港装船,经由太平洋航线直抵东亚与南亚港口,相比从中东霍尔木兹海峡出发的传统路线,航程缩短近三分之一,大幅降低海运时间与燃油开支。
- 有行业分析指出,在同等运输量前提下,ESPO原油运往印度的成本比中东原油低15%至20%,而经炼化后制成的成品油在本地市场的销售溢价可达5%至8%。
![]()
- 正是这种“经济性+供应链韧性”的双重优势,支撑了印度在国际制裁重压之下依然坚定推进俄油采购的战略选择。
- 不过,印度的“逆流而上”并非毫无顾忌。在美国宣布将俄罗斯石油公司及卢克石油列入制裁名单后,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内的多家本土炼油商一度中断进口流程,进入短暂的“采购冻结期”。
- 这背后是对潜在法律风险的高度审慎。尽管美国财政部设立了截至11月21日的过渡窗口期,允许各国逐步退出与受制裁实体的合作,但一旦被认定违规,可能面临资产冻结、美元结算受限甚至丧失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的机会。
![]()
- 为此,印度石油公司已主动取消七到八批次涉及近期被列入制裁清单的俄企子公司的原油货运安排。
- 除IOC外,信实工业、门格洛尔炼油与石化公司等大型能源企业也纷纷组建专项合规团队,针对每一单俄油交易进行全流程审查——从卖方资质、船舶注册信息,到支付路径与保险来源,均实施严格把关。
- 这套“合规前置”的运作机制虽推高了运营复杂度与管理成本,却成功帮助企业在多重规则夹缝中开辟出可行通道,确保能源供应不中断。
![]()
- 印度的这一系列动作很快激起了美印之间的外交涟漪。今年夏季,美国已以“纠正贸易失衡”为由,上调部分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
- 面对印度持续扩大俄油采购的趋势,华盛顿方面多次公开表态,敦促新德里减少“为俄罗斯军事机器输血”的能源交易行为。
- 这种“经济手段+政治警告”并行的策略,反映出当今国际秩序中复杂的利益博弈:美国试图通过金融与贸易工具削弱俄罗斯战争融资能力,同时拉拢印度作为其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
![]()
- 而印度则采取“双轨并行”的外交方针,在维系与美国战略合作的同时,继续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与防务联系,力求在两极之间保持最大回旋空间。
- 国际观察家将此类做法定义为“中等强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但对中国而言,这种平衡策略所蕴含的潜在冲击更需引起警觉。
- 倘若美国未来将针对印度的制裁传导机制复制于中国,例如以“关联制裁”为由限制中资企业参与俄油贸易,或借助关税壁垒、技术出口管制等手段逼迫中国削减俄油进口比例,我国的能源供应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
- 更值得重视的是,印度大规模采购俄油所形成的“价格红利”,正在引发亚洲原油市场的连锁反应。
- 目前,为增强对亚洲买家的吸引力,俄罗斯对ESPO原油提供了每桶较布伦特基准价低10至15美元的大幅折让,主要客户涵盖中国、印度、韩国等东亚与南亚国家。
- 若印度持续加大采购力度,可能导致区域内ESPO资源供应趋紧,迫使折扣幅度逐步收窄,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议价空间。
![]()
- 已有市场消息显示,某中东主要石油出口国已着手调整对亚洲市场的定价机制,拟将官方售价下调5美元/桶,意图夺回被俄油抢占的市场份额。这场“价格竞争+供应争夺”的新格局,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一方面,多边竞争有助于提升买方话语权,中国有望借此争取更有利的采购条件;另一方面,若未能建立稳固的长期供应协议,或过度集中采购某一类原油品种,则可能在市场波动中陷入被动局面。
- 回顾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国际油价剧烈上扬,部分中国炼厂因未及时锁定俄油供应量,被迫紧急从中东补货,导致单月炼油成本额外增加近20亿元人民币。
![]()
- 从长远视角看,印度此次俄油采购行动背后,折射出全球能源流向“东移”的结构性转变。
- 过去,俄罗斯超过六成的能源出口面向欧洲市场;但在欧盟全面实施禁运与限价措施后,俄方正加速将其原油销售重心转向亚太地区。2023年,俄罗斯对亚洲的原油出口占比已达45%,业内预测到2025年将突破50%大关。
- 这一“东进”趋势不仅重塑了全球能源贸易地理版图,也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再布局:俄罗斯正扩建科济米诺港的原油装载能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推进的跨境输油管道建设提速,印度也在筹划于西海岸新建专用码头用于接收俄油 shipments。
![]()
- 对中国来说,这一趋势意味着更多合作契机,但也伴随着“路径依赖”的隐忧:一旦俄罗斯内部政局生变,或未来美俄关系回暖促使俄油重新回流欧洲,我国或将面临供应突然中断的风险。
- 此外,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原油进口,还可能削弱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主动地位,例如在定价机制、运输责任划分、付款方式等方面不得不接受对方主导条款。
-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亟需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应对策略。首先,可借鉴印度建立“全链条合规审查”机制的做法,构建更加系统的制裁风险预警体系。
![]()
- 不仅要核查供应商背景、运输工具归属与资金流转路径,还需前瞻性研判国际制裁政策演变方向,例如美国可能扩展的次级制裁范围、欧盟对影子船队的打击力度升级等,做到提前规避、动态调整。
- 其次,应加快优化能源进口多元化布局,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区域或国家。在巩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沙特、伊拉克、伊朗等中东产油国的关系,同时深化与安哥拉、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以及巴西、委内瑞拉等拉美资源国的合作。
- 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升风电、光伏、水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从根本上缓解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31%,若能在2030年前实现40%的目标,将显著减轻石油进口带来的外部压力。
- 最后,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争取在定价机制、贸易规则、结算货币等领域掌握更大话语权。
- 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原油进口结算中的应用,减少对美元支付系统的依赖;联合俄罗斯、印度及其他亚洲能源消费国,探索建立区域性能源交易平台,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的定价权格局。
![]()
- 在碳边境调节机制、绿色航运标准等新兴议题上主动提出中国倡议,防止被西方单边规则所束缚。
- 归根结底,在一个多极化加速演进的世界中,真正的能源安全不仅体现在“能买到、买得起”,更在于“说得上话、做得了主”。
- 印度这笔350万桶的俄油订单,表面上是一次逆势采购,实则揭示了在全球动荡局势下,主权国家如何在安全与利益之间寻求最优解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唯有未雨绸缪、多元布局、主动塑造规则,才能真正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