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十年皖藏情
医路格桑花
纪念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
编者按:十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当江淮暖流遇上高原风雪,便化作了医者仁心的最美诠释。2015年至今,300余位安徽医者接力奔赴山南,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用精湛医术浇灌生命之花,用无私大爱书写皖藏情深。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希望的种子;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健康守护,更是永恒的情谊。在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我们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文字和影像,共同铭记那些值得被传颂的温暖瞬间。
今天我们推送的是太和县中医院《郜亚子:“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医疗队”》。
风光宛如仙境,雪山草地牛羊成群,这是我们心中藏区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医疗队来说,却有着另外一番解读:强烈的紫外线和高原反应、县域宽广而出行不便……“
在这里,身体忍受缺氧折磨的同时,走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心理承担孤独煎熬的同时,高原反应考验着我们的体魄与意志。而这些让我们坚信,援藏工作既是一种肩负伟大使命,也是一份责任和考验。”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医院第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郜亚子如是说。
“能为藏族同胞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幸福”
孟夏草木长,清明好时节。初到西藏,高原缺氧是郜亚子面临的最大困难。最初的几天,他适应不了高原的环境,常常感到心慌头疼、动则气喘,夜间休息时常因缺氧而醒来。
浪卡子,藏语意为“白色鼻尖”的地方。浪卡子县隶属于西藏山南地区,地处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是山南地区海拔最高的县,也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5月23日,郜亚子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启程前往浪卡子县藏医院,开启为期2个月的援藏之旅。
出发之前经过统一培训,郜亚子一行对西藏的基本情况、风土人情有了大致了解。心理准备好,身体却吃不消,火车刚翻越唐古拉山,雪域高原就送上了“见面礼”——高原反应。
“我们那天下午7点到达拉萨,一下火车就头痛欲裂。在宾馆休整两天后,转坐小车经过4个多小时跋涉来到山南市浪卡子县。途中看到雅鲁藏布江江水潺潺流向下游,草原上悠闲吃草的成群牦牛和远处壮观的雪峰,道路边密布着万丈深壑和高耸的断崖。接近海拔5000米的岗巴拉山顶时,我们感到胸闷、气喘加剧,无心浏览羊湖的美景。直到晚上7点多,才到达浪卡子县城。”郜亚子表示,这段陡峭曲折的悬崖路,成为自己终生难忘的记忆。
晚上由于缺氧,郜亚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每天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着;早上起床后无精打采,鼻子干燥出血,心情烦闷,没有食欲,头痛头晕、胸闷、心慌、乏力,血氧一度降到69%,心率128次/分。他只能通过吃止痛药缓解症状。
5月30日,浪卡子县妇联组织的浪卡子县妇女代表大会在陇巴庄园举行,郜亚子带领的援藏医疗队决定联合藏医院举行义诊活动。中午12点,援藏专家们顶着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在头痛欲裂,口唇、指甲发绀,胸闷气喘等缺氧情况下,就像“黏”在义诊台前一样,坚持为前来就诊的藏族同胞义诊。截至当日下午3点30分,援藏医疗队共接受咨询义诊108人次,坐诊接诊共99人次,针对不同患者,予以针灸、推拿、拔罐、藏药口服等治疗,进行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功能性训练指导,并普及了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常识。
“我清楚地记得,义诊中牙疼及头痛的藏族同胞,经针刺治疗后,症状即刻缓解。他们非常高兴,连说‘扎西德勒’。看着藏族同胞对我们信任的目光,能为他们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幸福。”郜亚子道出了心声。
“希望通过‘传帮带’,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虽然生活上很不习惯,但无论是住宿还是吃饭,郜亚子一行对藏医院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他们住在医院旁边的宾馆,吃饭在县后勤服务中心食堂解决。“6月3日,县领导给我们购置了床单、被褥及其他生活用品,提供氧气,让我们顿时有了家的感觉,高原反应也减轻了,坚定了我们服务藏族同胞及藏医院的决心。” 郜亚子说。
来到藏医院后,郜亚子发现当地医生对传统中医疗法,特别是针灸、推拿等认识不足,不能独立开展。“我们援藏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技术传给当地医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医疗队。”郜亚子说。
浪卡子县藏医院共有工作人员8人,临床医生3人。作为经验丰富的针灸及推拿专家,郜亚子尽力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浪卡子县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居民易患寒性关节痛、椎间盘突出症、静脉曲张、面瘫等疾病。“针对这些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传授藏医院医生中医药技术,包括针刺、温针灸、推拿、坐位调膝疗法、运动针刺疗法、关节松动训练、中频脉冲电、穴位放血疗法、面瘫病针灸分期疗法等。”郜亚子介绍,“比如坐位调膝疗法,我给患者左膝做治疗,就让当地医生做右膝,这样可以使他们快速掌握诊疗方法。”
每周援藏医疗队都会开展业务讲座,内容覆盖藏族同胞多发病的诊治及临床新进展,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中医治疗、面瘫病的分期针灸治疗、针刺醒脑开窍疗法的临床应用、头痛的针刺疗法、运动针刺疗法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肩周炎等,提高了藏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日常诊断中,我注重向当地医生讲解病因病机,在治疗中手把手带教,开展业务培训,举办理论知识讲座。在坐诊期间,我发现藏族同胞患颈肩腰腿痛、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加上卫生健康知识缺乏,有些藏族同胞身体不舒服时总是拖着。我们希望通过‘传帮带’,能够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改变藏族同胞部分生活习惯,增强就诊意识。”郜亚子说。
浪卡子县藏医院开展争创二级医院工作,郜亚子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制定并指导建立各项规章制度。6月28日,医院顺利通过二级医院初步评审。
“援藏是我一生的财富”
浪卡子县地广人稀,8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都是山路,人口3.7万。6月初刚入藏时,郜亚子每天接三五个病人, 6月中下旬接诊10个病人,到7月初,最多的一天接诊20多个病人,郜亚子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藏医院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医生能独立开展一些针灸、推拿手法治疗。很多病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严重不便,每天到医院做针灸、推拿及物理治疗不现实,郜亚子所在的援藏医疗队决定建立病房,解决路途远的病人看病难的问题。他们和浪卡子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沟通,解决了医保、新农合报销问题,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3间干净整洁的病房于7月6日投入使用。
七一建党节前夕,援藏医疗队和藏医院一起,到浪卡子县卡龙乡学庆村举行义诊,为党的生日及藏族同胞献上祝福和爱心。通过近3个小时的义诊,共义诊60余人次,发放藏药价值1000余元,开展针灸、推拿、拔罐20余人次。
7月6日,68岁的藏族同胞崔真,因左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一月余到藏医院治疗。医疗队通过肩三针配合红外线理疗,然后取穴条口透承山,配合患侧肩关节主动运动,半小时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医疗队借机向当地医生普及了肩周炎造成的关节内外黏连、关节活动受限的简易解决办法。
迢迢援藏路,缕缕民族情。“这样的人生经历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援藏是一种缘分、一份责任、一次历练,更是一生的财富。”每一天,郜亚子都争取服务更多的藏族同胞,把中医药技术带给当地医生及藏族同胞,为援藏任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