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就在特朗普结束对亚洲的访问,满载着与中国达成的关税缓和及大豆采购协议踏上归途之际,华盛顿的政治风暴却悄然酝酿,国会山上演了一出“腹背受敌”的政治大戏。
美国参议院以51票支持、47票反对的结果,正式否决了他针对全球逾百个国家推行的所谓“对等关税”行政举措。
令特朗普尤为愤怒的是,四位本应坚定支持其政策的共和党重量级人物竟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这一举动直接激起了他对党内“忘恩负义者”的公开斥责,直呼其为“背叛者”。
![]()
但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那些长期追随特朗普、对其经济主张一贯拥护的共和党议员,会在此刻集体转向?这场跨越党派界限的联合抵制,又将如何重塑美国未来贸易战略的方向?
或许特朗普未曾预料,前脚刚在亚太地区敲定合作框架,后脚国内立法机构便给予其政策一记沉重打击。
据《卫报》披露,当地时间10月30日,参议院就一项旨在终止总统通过行政命令单方面实施基准关税的决议展开表决,最终51比47的投票结果,彻底打破了此前参议院在贸易议题上的沉默与妥协格局。
![]()
此次决议得以通过的核心变量,正是来自四位共和党参议员的关键背书:来自缅因州的苏珊・科林斯、肯塔基州的米奇・麦康奈尔与兰德・保罗,以及阿拉斯加州的莉萨・穆尔科斯基。
这四位素来被视为党内保守派中坚力量的政治人物,此番却选择与全体民主党同僚并肩而立,成为推翻总统关税决策的决定性推手。
回顾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政治生态,共和党高层在重大议题上公开与其唱反调的情形极为罕见。即便存在分歧,也多限于幕后协商,如此在公开投票中明确站队对立阵营的行为,堪称近年来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次党内裂痕。
![]()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本周内共和党议员第三次与民主党联手,在涉及关税的决议中投下赞成票。
数日前,两党共同推动终止对巴西与加拿大加征的金属关税,短短七天之内连续三次联合行动,清晰反映出参议院内部对特朗普“独断式”贸易治理模式的不满正加速累积。
这一系列密集反击,表面上聚焦于关税本身,实则深层指向的是总统频繁绕开国会、以行政权力主导贸易政策的做法。
![]()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征税与贸易协定权属国会专属职权范畴,而特朗普多次援引“国家安全”或“贸易失衡”理由,动用行政命令实施大规模关税措施,早已引发众多议员对其“越界扩权”的强烈质疑。
那么,这四位共和党领袖为何甘愿承受党内压力,毅然做出“叛离”之举?答案深植于他们所代表的选区现实之中。
以苏珊・科林斯所在的缅因州为例,农业与海洋渔业构成当地经济命脉。此前因关税反制措施导致出口渠道受阻,大量龙虾、蓝莓等农产品滞销海外,农户普遍反映“货出不去,成本压顶”。
![]()
而米奇・麦康奈尔所在的肯塔基州,则是全美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对美豆加征报复性关税,直接冲击该州农业收入。
数据显示,2023年肯塔基州大豆出口额同比下滑18%,许多农场主面临现金流断裂甚至破产边缘。对于这些依赖农业选民基础的议员而言,选民的生存困境远比党派纪律更具政治分量,“选票才是真正的政治资本”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逻辑。
![]()
与此同时,民主党人自始至终对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关税持批判立场。他们认为,这种“随心所欲”的征税方式不仅扰乱国际市场秩序,更严重损害了美国本土企业的运营环境。
大量制造业企业因进口原材料成本激增而被迫提价或裁员,终端消费者则需承担家具、电子产品等日常用品价格的显著上涨,家庭生活负担明显加重。
因此,当看到共和党出现“分裂信号”时,民主党迅速集结力量予以配合,促成两党罕见地在贸易议题上形成统一阵线。
![]()
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蒂姆・凯恩明确指出,本次投票虽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但其政治含义深远——这是对总统滥用行政权力的一次公开否定。
“哪怕只是象征性的表态,也必须让白宫意识到:政策制定不能无视国会的存在。” 他还强调,在特朗普首任期内,类似的小规模党内异议曾成功促使政府调整部分政策方向,“哪怕只有少数几人发声,也可能撬动整个决策链条”。
![]()
然而,这场胜利更多停留在象征层面。由于众议院已在今年早些时候设立规则壁垒,明文禁止任何有关撤销关税的决议进入全体表决程序,参议院通过的这项决议几乎注定无法转化为法律。
这意味着,该表决实质上是一次向总统发出的政治警告,而非具有实际约束力的立法成果。
![]()
尽管如此,其外溢效应不容低估。在国际谈判桌上,其他国家若察觉到美国国内在贸易政策上存在深刻分歧,极有可能将其作为博弈筹码,削弱美方谈判地位。
例如,在近期中美关于大豆采购的磋商中,中方即明确提出对美国关税政策“缺乏连续性与可预测性”的担忧,要求美方提供更具法律保障的长期承诺,这无疑增加了谈判复杂度。
![]()
此外,此次事件还引发了关于三权分立体制运行机制的广泛讨论。多位议员指出,总统频繁使用行政命令推进关税政策,实质上架空了国会的立法职能,违背了美国宪政体系中权力制衡的根本原则。
长期以来,国会在对外贸易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被边缘化,而此次跨党派联合投票,正是立法机构试图重掌贸易主导权的重要尝试。
![]()
展望未来,随着两党在贸易理念上的差异日益凸显,此类政治博弈或将常态化。民主党坚持多边合作与规则导向的立场不会改变,而共和党内部也将因各州产业结构、出口依赖程度不同,持续产生政策立场分化。
一场围绕“国家利益”与“地方诉求”的拉锯战,正在重塑美国贸易政策的生成逻辑。
![]()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此类政策不确定性还将影响市场信心,拖累经济复苏进程。当前美国经济仍处于温和回暖阶段,企业投资意愿本就脆弱。
而频繁变动的关税政策加剧了商业预期的不稳定性,使得不少企业推迟扩张计划。一些制造商因担心关键零部件关税上调,暂停新生产线建设;跨国公司则加快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等地,以规避潜在风险。
![]()
这类行为不仅可能抑制国内就业增长,长远来看还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高端制造与物流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影响整体竞争力。
回望特朗普的激烈反应,其愤怒背后折射出的是执政策略的困境。他原以为高举“关税大棒”可迫使他国让步,却不料反噬波及本国产业、农民与消费者,最终激起党内分裂与国会反弹。
这场由四名共和党资深议员“倒戈”引发的政治震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在美国政治中,党派忠诚并非铁板一块,选民的实际利益与地方经济命运,往往才是决定议员立场的终极砝码。
同时,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角力从未停歇。未来的美国贸易政策走向,将在总统意志与国会制约之间持续摇摆。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现行关税政策继续伤害美国自身经济肌体,类似的反对声浪就不会平息。特朗普若想继续“我行我素”地推行单边关税,面临的阻力只会越来越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