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不是治不好,就怕病情反复发作:有的患者刚好转没多久,一着凉、一劳累又犯了;有的吃着西药控制指标,却被胃胀、牙龈出血等副作用缠上。这种治了又犯、犯了再治的身心折磨,是很多患者的心头难题。而在北京融科医院,陈广垠主任从医 30 多年,始终盯着这个痛点—— 他认为,对付心脑血管病不能只治当下的症状,更要帮患者养出一个好体质,于是他在临床中慢慢磨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思路,帮不少患者跳出了这场拉锯战。
![]()
从学医筑基到临床攻坚,多年积淀的硬实力
能把中西医结合用到心脑血管诊疗的点子上,离不开陈广垠扎实的专业积淀。他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时就跟着导师专攻 “中医调治心脑血管病”,系统研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的经典理论,还跟着导师参与临床病例分析,慢慢摸清了中医在心脑血管病诊疗中的优势,也由此奠定了他后来 “中西医结合调治” 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毕业后,他从基层医院的住院医师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北京融科医院的心内科核心专家,如今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但不管身份怎么变,他求真务实的态度始终坚定:为了弄明白心脑血管问题不同发展阶段,中西医干预的时机选择,他连续数年跟踪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详细记录调理效果,还专门制作随访表,标注每个患者的干预节点与后续恢复情况,反复核对数据找规律;遇到复杂病例,他更会翻遍相关的医学期刊、论文等,只为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患者眼里的他:亲切感无处不在
扎实的专业功底让他能精准解决诊疗难题,而骨子里的同理心,更让陈广垠成了患者口中 “没架子的老朋友”。去过北京融科医院找他看病的患者,大多会说:“陈主任一点都没有大专家的架子,帮着填就诊资料、反复讲用药注意事项,忙前忙后地看病,一点不觉得生分。”
这份 “亲切感”,其实藏着他对患者的用心。回溯刚从医时,他面对的情况更棘手:那会儿基层患者对心脑血管病认知少,有的老人把胸痛、头晕当 “老毛病”,一拖再拖直到晕倒才来就诊;有的吃西药怕伤肝伤肾,偷偷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等,各种情况真的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但他硬是凭借“反复讲病情风险、逐句解释用药疑问,直到患者听懂” 的耐心,慢慢找到了诊疗的突破口。
![]()
30 年过去,陈广垠的白大褂换了一件又一件,医院的各种设备也不断地更新迭代,但他的从医习惯却从未改变:患者说话时不打断,哪怕对方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他也会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耐心讲解清楚,药怎么吃、漏服了怎么办,都写在纸条上;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会主动帮着联系医院的免费轮椅。“咱当医生,不就是帮患者解决难处吗?”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薪火相传:言传身教树标杆
如今那个跟着前辈学问诊的 “新手医生”,已逐渐成长为能独立坐诊多年的主任医师,但陈广垠主任从未停下学习和带教的脚步 —— 他仍会每周抽出空余时间看相关的医学期刊,把其中的一些内容记下来,再跟年轻医生分享;遇到特殊病例,还会拉着他们一起讨论。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也一直把 “带好后辈” 当成重要责任,从不说大道理,而是言传身教。他常跟学生说:“患者的每一个信息都可能影响治疗 —— 比如他说最近睡眠不好、或者是乏力等各种症状,我们都要去深度剖析背后的根源问题,只要多问一句,患者就多一分安全。” 而这也让他们养成了问诊多细致、沟通多耐心的习惯,这都是陈广垠主任多年带教的影响。
对陈广垠主任而言,“医生” 二字不仅是职业身份,更有着需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只要还能坐诊,我就会继续守在诊室里,帮患者解决问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