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韩国,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庆州会面。这场会谈中,李在明抛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请求——他希望美国向韩国提供核动力潜艇所需的核燃料。至此,韩国已经明牌了,要造自己的核潜艇。
李在明说得很直白:“我们不是要装备核武器,而是因为柴电潜艇的续航有限,追踪中国和朝鲜潜艇太过吃力。如果能获得核燃料,我们会自行建造常规武器型的核潜艇。”他还补了一句:这样也能减轻美军的负担。
![]()
韩国要核潜艇,这事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过去几年,韩国造出了3600吨级的“岛山安昌浩”级潜艇,也在庆州建设“文武大王研究所”,研究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船体他们会造,就差核燃料那一口“气”。
问题在于,这口气得美国点头。现行《韩美原子能协定》规定,韩国不能进行乏燃料后处理,也不能自行浓缩铀。要造核潜艇,协定就得改。李在明现在等于是拿着这份协定,直接递到特朗普面前,说:“您来拍板吧。”
但这不只是技术问题。它是一次深水外交的试探。因为一旦美方松口,韩国就不再只是半岛上的“受保护国”,而会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节点之一。
特朗普当场没有答应,他说:“我们会合作。”熟悉特朗普语法的人都懂——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我们支持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再谈谈钱”。
![]()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当然希望韩国能承担更多防务责任;但从扩散控制的角度,又怕开了先例。毕竟,一旦韩国获准使用核燃料,哪天日本也想要一个“防御型核潜艇”,那就管不住了。
从韩国角度讲,造核潜艇技术上并非遥不可及。他们的造船业位于全球领先行列,小型反应堆研究也在推进。问题是——政治代价太高。
核燃料用于军事领域,意味着韩国必须在国际原子能体系内重写规则。一旦这事儿成真,不仅朝鲜会跳脚,中国也不会袖手旁观。
尤其李在明亲口提到“中国潜艇”,这在韩国外交史上几乎是“破天荒”的表态。过去的韩国领导人,即便心里这么想,嘴上也会用“地区安全”或“周边威胁”这种模糊词。这次直接点名,既是表达决心,也是一次测试——试探一下底线。
李在明不是传统保守阵营的鹰派,他的政治底色其实偏务实。他在接受CNN采访时就说过:“韩美同盟至关重要,但我们不能把中国拒之门外。”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安全靠美,吃饭靠中。”
这也是他最现实的难题:韩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市场,尤其是芯片、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但安全上又不得不靠美国。所以他必须同时让两边都相信,自己“站在理性一边”。
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李在明请求特朗普“给核燃料”,另一边,他的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赶紧补一句:“总统发言并非特指某国潜艇。”这就是韩国式外交的精髓——嘴上说“追踪中国潜艇”,心里却在默念“希望中国不要生气”。
![]()
李在明押注核潜艇,不只是为了防朝鲜,也不仅仅为了取悦特朗普。他其实在下一个更大的棋:让韩国在“中美博弈的半岛夹缝”中,争取一个更靠前的位置。
在风起云涌的印太海域,谁能掌握能源与潜艇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安全格局里多一层话语权。问题是——这一步走得太快,稍有不慎,就可能同时得罪北京、平壤和华盛顿。
总之,李在明要造的不只是潜艇,而是一艘驶向多极时代的“政治潜艇”。它能否稳稳潜航,取决于他能否在中美之间精准测算——那片海的深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