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颈椎OPLL、颈部脊髓损伤的常用术式。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压范围广,具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其不足。下面对术式的技术细节、改良技术、并发症进行回顾,做一分享。
![]()
![]()
一、技术细节
![]()
![]()
1.1适应证
对于存在明显颈椎不稳、严重颈部轴性疼痛、单纯神经根症状为主诉的患者,不建议行椎板成形术。颈椎前曲存在的患者最佳、颈椎变直的患者大多亦可取得良好效果。
1.2麻醉
患者清醒时观察可耐受的后仰程度,插管时避免过度后仰。术中平均动脉压(MAP)>80 mmHg,避免低灌注损伤发生,既往高血压患者MAP需要更高。
1.3体位
合适的体位对于手术操作非常重要。Mayfield头架固定是首选,可以更好的控制颈部屈伸,一些医院没有Mayfield头架,牵引头架也可,单纯俯卧位没有头部固定是不建议的。
头部可完全备皮,亦可部分备皮。床头抬高、头颈屈曲、颈背部水平、下巴微收、腹部悬空,这一体位可减少术区出血、亦可展开椎板,减少重叠,有利于开门操作。
![]()
1.4手术入路
锐性切开皮肤,沿中线进入筋膜水平。切皮前浸润肾上腺素可减少出血,浓度一般为0.1%肾上腺素1ml(1mg)配到150ml 生理盐水中。
注意触摸棘突以确保在中线切开。中线是几乎无血管的,浅层暴露时肌肉出血提示未沿中线打开。暴露至棘突后采用骨膜下剥离至侧块。尽可能多保留C2和C7或T1棘突的肌肉附着。
![]()
1.5侧别选择
开门侧别的选择基本对减压无影响。如下图所示,良好的开门宽度和程度可以使两侧减压程度一致。对于存在神经根症状的患者,有根性症状侧作为开门侧,便于椎间孔切开减压。
![]()
1.6开槽位置深度
术前观察各个椎板CT,评估厚度,有助于确定术中操作的深度。开槽位置一般在V点处,即椎板向侧块移形处。偏外会进入侧块不易打开(甚至损伤椎动脉,后面有病例),偏内椎管扩大不足,甚至损伤硬膜和脊髓。下图是笔者某次椎板切除时保存的图片,从颈2-颈7,有助于大家理解不同椎板的厚度,一般从厚到薄是2、7、3、6、4、5。颈4、5椎板最薄。也可看到黄韧带从下位椎板头段覆盖至上位椎板下1/2,分为左右两半,存在中缝。
![]()
1.7门轴和开门
笔者最常采用超声骨刀辅助开门和门轴的制作。开门侧选择切割刀头;门轴侧选择3mm左右的“挖耳勺”状或球状刀头。超声骨刀比磨钻效率高。先做开门侧,再做门轴侧,这样可以通过“Spring”试验检查门轴的牢靠程度,选择合适的门轴深度,逐渐做出更坚实的门轴。
在开门前,切断椎板间连接的黄韧带,可减少开门的阻力,减少门轴承受的拉力,减少门轴断裂,尤其颈7的黄韧带。
![]()
![]()
1.8 开门操作
做好开门侧和门轴后,椎板是可以轻微活动的,此时可以进行开门操作。开门时可掰动棘突实现,亦可用配套器械的钳子夹住椎板实现,之后用钩子或椎板钳切断黄韧带。这个过程要注意避免椎板突然回弹压迫脊髓。开门时可能会静脉出血。通过双极电凝或止血明胶处理。椎板成形完成后出血会明显减少。
![]()
1.9固定
固定的方式有钛板、丝线、铆钉、骨块等。推荐钛板固定,即刻稳定性较好,开门程度维持较好,可放心不带颈托早期功能锻炼,不要选择过于坚硬的板,容易把门轴掰断。文献报道椎板打开距离和椎管前后径扩大存在比值,约为10:4,即单开门钛板为10mm,前后径增加约4mm。当然数值并不准确,这和门轴的位置有关。门轴越靠外,开门程度越大。见下图用的12mm的板,术前椎管前后径8.78mm,术后16.90mm。
![]()
![]()
![]()
![]()
二、改良技术
![]()
![]()
2.1 颈3椎板切除
上图做的手术就是颈3椎板切除+4-7单开门。为什么这么选择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颈3椎板成型术后经常出现颈2-3椎板撞击和骨性融合,损害颈椎活动度,见下图。
2)颈3椎板成型需要切除更多的颈2上附着的颈半棘肌,肌肉损伤大。
3)颈3椎板切除后可见硬膜边缘,有利于确定开门和门轴位置,简化并精准化后续操作。
![]()
![]()
2.2 颈2椎板成型
有时候颈椎OPLL累计颈2椎管,需要充分减压,可以选择延长节段,对颈2进行开门操作。操作和其它节段类似,就是椎板厚度增加了,需做个更大的V槽,操作难度大一些。如下图,开门宽度17.9mm,前后径15.9mm,常用12、14mm的板。
![]()
![]()
2.3 颈2穹窿形减压
颈2单开门对于颈部肌肉损伤很大,半棘肌、大直肌、下斜肌都损伤了。有时候颈2压迫不太重,减压程度要求不高时,也会采用穹窿形减压,很好的保留了肌肉附着,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对颈2进行穹窿减压时需要切除颈3椎板以腾出操作空间,超声骨刀是非常有帮助的动力器械。如下图所示。
![]()
![]()
![]()
![]()
![]()
2.4 颈7椎板部分切除
颈7椎板部分切除如上图所示。当颈6-7间隙不是最狭窄区域,可考虑颈7不采用单开门技术,而只切除头端部分椎板。原因和优点是:1)保留颈7棘突,保存肌肉附着,减少肌肉剥离损伤,2)切除头端椎板起到了约50%的单开门减压效果,因为椎板头端和黄韧带往往是较狭窄区域。颈3椎板切除+颈4-6单开门+颈7头端椎板部分切除,这一术式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术式。
在操作技巧上,先去除2mm颈6椎板下缘,增加骨性操作空间,再去除颈6-7之间黄韧带,然后使用超声骨刀纵行左右侧各一刀(和开门位置一致)、横行一刀,就可以取下长约7mm,宽约15mm的椎板,如上图所示。
2.5 椎间孔切开减压
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为主,同时存在神经根症状的患者,如果选择单开门手术,可加做椎间孔切开术。该技术较容易在开门侧进行,宜在椎板成形后进行。不建议为了降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而预防性椎间孔切开,多篇文献显示这样做没有意义。
![]()
![]()
三、并发症
![]()
![]()
下面一组图片是很惨痛的案例。图片是患者病情平稳后来我院就诊时的颈部动脉CTA,可辨别颈动脉和椎动脉。
![]()
![]()
![]()
![]()
通过上面四张图片可见:(1)开门位置偏外。C4、5、6开门位置严重偏外,切割太深了;C7位置略偏外,切割太深了。术中损伤了椎动脉,家属诉说术中输了大量血液。术后即出现脑梗死,经过一个月治疗才转危为安。(2)门轴断了。C5、6、7门轴断了,C5椎板明显陷入椎管。(3)对动力工具缺乏敬畏。超声骨刀、磨钻等能简化手术,提高效率,是术者的有力武器。但是动力工具是双刃剑,会造成严重损害。对局部解剖的理解,对深度和角度的把握,对动力系统反馈的精准感知都很重要。
3.1术后颈椎前凸减少
椎板成形术后平均颈椎前凸丢失>5度。减少C2附着肌肉的剥离可减少前凸丢失。一个病例系列指出做C3椎板切除前凸丢失为3度,做C3椎板成形术时为9度,其原因可能是C3椎板成形术时C2棘突上的肌肉剥离较多。
3.2轴性症状
首先,椎板成形术不适用于术前存在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其次,采取尽可能多保留肌肉、尤其C2和C7肌肉附着点的方式,可以降低轴性颈痛的发生率;再者,术后不佩戴颈托,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3.3C5神经麻痹
以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约5%。采取物理治疗、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会在术后6-9月内恢复运动功能。前提是及时复查影像,评估是否其它原因:门轴锻炼等。
3.4远期翻修
椎板成形术后翻修率很低。有学者报道了5例术后翻修的病例。其中开门不足、颈椎退变加重后再次椎管狭窄2例;颈椎活动度丢失导致临椎病2例;椎间孔狭窄1例。如下表。
![]()
![]()
上图可见椎板开门不足,数年后随着颈椎退变加重,再次出现症状,接受翻修手术。
![]()
上图为术后8年矢状位MR,术后颈椎屈伸活动度消失,C6/7出现临椎病,接受翻修手术。
综上,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术,选择合适范围,充分扩大椎管,可取得良好结果,减少并发症。
来源:脊柱文献速递
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 毛克政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