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于和伟捐没捐款
问题的核心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他捐款
《沉默的荣耀》在国庆档炸开,一个叫吴石的将军,在银幕上“复活”,三万多人涌进去,打出高分,弹幕是清一色的泪海,这是一个标准的,情绪共鸣的样本
于和伟的表演是催化剂,他没声嘶力竭,就一句轻飘飘的台词,却像手术刀,精准切开了观众的情感腺体,于是,大家开始行动,去搜索吴石,去补课历史,一种崇高感被集体唤醒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开端
接下来,公众行为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神化载体
他们需要一个现实中的对应物,来安放这份突如其来的,汹涌的崇高感,演员于和伟,自然成了最佳容器,他的过往被迅速挖掘,不是为了了解一个演员,而是为了给这个“神”寻找足够坚实的基座
![]()
他小时候家里穷,九个孩子,他是老幺,母亲奶水不够,靠姐姐的奶水活命,考学没钱,姐姐卖掉孩子的钢琴,凑了四千块给他,这些细节,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再是一个人的奋斗史,而被解读为“圣徒”的磨难叙事
每一个苦难,都成了他如今承载“吴石精神”的合理解释,你看,他吃过苦,所以他能懂英雄,你看,他受过恩,所以他懂得牺牲,逻辑完美闭环
观众在用他的过去,给他正在扮演的角色,做背书,反过来,再用角色的光环,为他本人加冕
这是一次危险的灵魂绑定,角色与演员,被强行焊在了一起
一旦绑定完成,任何“人性”的痕迹,都将成为系统漏洞
![]()
比如那张2015年的旧照片,他和王丽坤走进一个小区,这桩陈年旧事被重新翻出,就是一次小规模的压力测试,人们潜意识里在寻找“污点”,试图确认这个新“神”的纯洁度,姐姐出来解释,王丽坤本人也澄清,说是去打麻将,风波平息,但测试留下了痕迹
这证明,公众对他的审查标准,已经从“演员”,悄然升级到了“道德楷模”
然后,那个致命的谣言出现了
“于和伟捐出全部片酬,修建吴石纪念馆”
这则消息堪称完美,它精准地迎合了公众所有的期待,它让那次危险的灵魂绑定,达到了顶峰,角色与演员在“无私奉献”这一点上,实现了终极重合,于和伟不再是吴石的扮演者,他就是吴石精神在当代的化身,那一刻,赞美达到了顶点,“泪目”,”这才是艺术家”,所有的词汇,都在为这座刚刚建好的神像,献上花环
造神的尽头,必然是毁神
![]()
官媒下场核实,纪念馆项目子虚乌有,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
信息的反转,带来了情绪的雪崩
最有趣的部分来了,没有人去追问谣言的源头是谁,谁在带节奏,大家的情绪,立刻,无缝地,从极度崇拜切换到了极度愤怒
为什么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欺骗,但欺骗他们的,并非于和伟,他自始至终没有说过自己捐了款,欺骗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构建起来的那个“完美容器”
当容器出现裂痕,他们要做的不是修复,而是立刻,马上,砸碎它
![]()
“作秀”,“立人设”,这些攻击性的词语,不是在评价一个演员的行为,而是在惩罚一个“神”的瑕疵,这个“神”玷污了他们刚刚付出的,无比真诚的,崇高的情感,他们感觉自己的感情被利用了,被糟蹋了
可从头到尾,于和伟只是一个演员,一个演了曹操,也演了陈独秀,这次碰巧演了吴石的,职业演员,他需要对剧本负责,对角色负责,但他没有义务,活成角色本身
他妻子说家是他永远的港湾,他听了会红了眼眶,他是个有家庭有情感的普通人,这些才是真实的他
但真实,在造神运动里,一文不值
![]()
所以你看,整件事的逻辑非常清晰
第一步,通过一个角色,唤醒公众对某种崇高价值的渴望
第二步,将这份渴望投射到扮演者身上,搜集其过往,将其改造成一个完美的“神”
第三步,享受对这个“神”的顶礼膜拜,从中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和道德优越感
第四步,寻找或等待一个“污点”的出现,无论真假
第五步,以被欺骗者的名义,发起审判,享受亲手摧毁自己创造物的快感
这个流程里,演员是谁,他做了什么,根本不重要,他只是一个标本,一个道具,一个满足群体性心理需求的消耗品,今天可以是于和伟,明天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演了一个讨喜角色的,王和伟,李和伟
别再问他捐没捐款了
问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总那么渴望一个“神”,又那么热衷于,看“神”摔得粉身碎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