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日讯 家中突然起火,您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还是情急之下选择跳楼?这些在很多民众认知中“理所当然”的逃生方法,却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火场求生?10月30日,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专家走进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会客厅》栏目,为公众带来了一堂“纠偏”式的家庭火灾逃生课。
根据全省火灾数据统计,居民住宅火灾占建筑物和构筑物火灾总数的76%以上。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一级指挥长焦培文通过数据分析了居民住宅火灾的严峻形势,在亡人火灾中,居住场所的占比达70%以上。起火原因中,电气原因位居首位,达到52.51%,其次是用火不慎。他介绍,浓烟、高温、毒气和缺氧是火灾现场致人死亡的“四大杀手”,火灾中超过80%的遇难者,是吸入了高温有毒的烟气导致的,而不是直接被烧死或烧伤。通过真实案例,焦培文提醒公众:“我们的速度是跑不过浓烟的”。他指出火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毒气可在短时间内使人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且烟气在楼梯间内的蔓延速度极快,因此火场逃生第一步是躲避浓烟。
针对如何科学求生,济南支队历下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陈灼提出了两个注意事项:“家里着火了,快跑!楼梯里着火,关门!”她详细解释说,如果家中起火且无法迅速扑灭,应果断放弃财物,快速离开火场并关闭房门以防火灾蔓延。若发现楼道和楼梯间已充满浓烟,则切勿强行穿越。她介绍了“一摸二看”的判断法:用手背触摸门把手,若不烫且开门缝观察无烟,可从楼梯间向下疏散;若门把手烫手或有可见浓烟,应立即退回屋内,关闭房门固守待援。焦培文进一步讲解了“固守待援”并非被动等待,而是应采取拨打119电话、用湿毛巾、床单等堵住门缝防止烟气侵入,以及向窗外求救等一系列科学的主动自救。
针对常见的逃生误区,专家们也进行了澄清。陈灼介绍,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中作用有限,它只能过滤部分烟尘和少量毒气,无法完全抵御高温有毒烟气,仅是无奈之下的临时替代品,逃生的核心仍是快速逃离火灾现场,不要因为寻找湿毛巾而耽误逃生时间。对于跳楼逃生的方法,陈灼表示这并不可取,她提醒公众,高层跳楼生还的概率极低。三层以上不可跳楼,应设法向未着火楼层疏散;三层以下也需优先利用逃生绳等设施下滑,万不得已跳楼时需巧借缓冲物。
聊城支队黄河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魏浩分享了一起当地高层家庭住宅火灾成功救援的案例,6名被困群众全部获救。他总结成功救援得益于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室内消火栓水源充足为灭火救人节省了关键时间;二是消防通道绝对畅通,确保了消防车快速抵达;三是常闭式防火门有效隔烟,为人员逃生和救援创造了安全的楼梯间环境。此案例生动说明了社区物业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居民自觉维护公共消防设施的重要性。
专家还建议,家庭可以常备灭火器和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面罩以备不时之需。
节目将于11月5日 15:00播出,敬请期待!
闪电新闻记者 钱云飞 通讯员 刘心玥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