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园里的题字,个个都有来头,“清华园”“清华学堂”分别出自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那桐,而现在清华大学的校名,是伟人所写。在此之前,该校的匾额出自一位书法大家之手,他被誉为“民国颜真卿”,曾担任行政院长,此人就是谭延闿。
![]()
翻开清华校史,我们可以得知1928年时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主校门“二校门”上挂有题名“国立清华大学”的校牌,这是校长罗家伦特地邀请谭延闿手书而成。1933年新建了第二个主校门——西校门,在大门上镶刻的校名“国立清华大学”仍旧采用了谭延闿所题写的字,一直使用到了1950年。
![]()
谭延闿的书法成就一直被其政治成就所掩盖,作为民国时期家世显赫、才学出众的大人物,他曾拒绝宋氏家族的求婚,没有迎娶宋美龄。一生投身建设,去世后享受了国葬。而在书法方面,谭延闿也成了“得颜真卿笔法精髓”的代表人物。
![]()
谭延闿楷书笔画核心是“中锋立骨,提按有度”,在颜体基础上做了精准改良:横画的劲挺处理,起笔多侧锋切入后迅速转为中锋,行笔中段略提锋,避免颜体横画常见的“中段肥厚”,收笔处轻顿即止不拖泥带水,兼具颜体的厚重与欧体的爽利。
中竖垂直不倚,起笔稍顿后匀速下行,收笔或悬针或垂露,视字结构而定,稳固重心。折画方圆兼顾,左右结构字的折画略方,显挺拔;上下结构字的折画稍圆,求和谐,这种调整让笔画更适配不同结字需求。
![]()
结字宽博为基,紧松相宜,继承颜体框架,却通过细节调整提升精准度。中宫微妙收紧,横画间距缩小,形成“上紧下松”的平衡,外框略向内收。左右偏旁多取左窄右宽,左部笔画略收,右部舒展。上下偏旁则“上短下长”,上部紧凑,下部拉开,让结字既符合颜体的大气,又有欧体的严谨。
于右任曾评“谭组庵楷书,当代第一”,认为其“得颜真卿之骨,兼欧柳之精,无馆阁之俗”。蔡元培亦赞其楷书“大气磅礴,兼具文人雅韵”,适合题写匾额、碑志,南京中山陵多处题字即出自其手,可见其书法的公共认可度。
![]()
谭延闿楷书因“易认、大气、易学”,成为后世学习颜体的重要范本,相较于颜真卿原碑的肥厚,谭体更适配现代书写工具,至今仍是书法爱好者入门颜体的过渡选择之一。他以深厚的帖学功底,将颜体的大气、欧体的严谨融合为“可学、可用、可赏”的风格,为民国楷书树立了“守正出新”的典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