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更好发挥最近一批受到表彰的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的示范引领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推出“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风采录”栏目,全面展现模范法院、法官的亮点工作和闪光事迹,为进一步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提供有益经验。敬请关注!
法院简介
![]()
1972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人民法院成立。1997年,芦溪撤区设县,芦溪区人民法院更名为芦溪县人民法院。现设有9个内设机构以及4个基层人民法庭,有编制64个,在职干警59人。近年来,芦溪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勇于创新、砥砺前行,推动政治建设、审判质效、队伍建设、基础保障等工作高质量发展,曾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先进集体”“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等荣誉称号。2024年荣获“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
江西芦溪自古有“枕吴头而压楚尾”之称,为横锁湘赣两省要道。这里有秋收起义烈士陵园、杂溪红军学校,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江西省芦溪县人民法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成为该年度江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法院。这一荣誉,饱含着芦溪法院全体工作人员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更是印证了人民群众认可与信赖的点滴积累。
“法官在身边”擦亮司法为民底色
“我老婆上班时,脚被机器压伤了,该怎么维权?”
“我钱借给别人时没打借条,现在对方不还钱,怎么起诉?”
近日,记者在芦溪法院采访时看到,该院立案庭庭长胡婧手机弹出了这几条消息,胡婧了解情况后,立即予以答复,并在村民微信群中转发了几条普法文章,向村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
芦溪法院干警走进村民开展“法官在身边”活动。
“像这样的村级微信群,我们法院干警每人有2到3个。村民提出法律问题后,我们都会及时解答,并推送相关普法文章,这是芦溪法院干警在‘法官在身边’工作模式中养成的习惯。”胡婧告诉记者。
芦溪是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城,很多村民法律知识较缺乏,再加上法律咨询渠道不畅通,咨询成本太高,一定程度制约了矛盾纠纷的化解。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何打通壁垒,为村民提供快捷、高效的法律咨询成了芦溪法院党组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
2021年9月,芦溪法院党组经调研后决定,开展“法官在身边”活动。9个内设部门挂点联系辖区11个乡镇,挂点干警加入当地村民(居民)微信群后,每周要定期通过微信群向村民开展一次普法活动,有任何法律问题,群众可随时联系法院、法官,构建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圈”,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的“神经末梢”。
“法官在身边”工作模式架起了群众与干警沟通的“连心桥”,不仅让村民能随时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还能让干警及时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纠纷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化解,实现工作联系全天候、普法宣传零距离。
“‘法官在身边’工作模式,为基层纠纷化解发挥了积极作用。”胡婧告诉记者,并向记者讲述了她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的经历。
今年元宵节过后不久,年过八旬的老张夫妇来到芦溪法院,要起诉自己的两个儿子。
原来,在2000年时,老张夫妇与俩儿子分家析产时约定,由大儿子为俩老人养老。20多年过去后,老张夫妇身体每况愈下,所需医疗费也不断增加,年过花甲的大儿子便希望弟弟也履行赡养义务,但却遭到弟弟的拒绝。为此,老张夫妇希望法院能帮忙化解该纠纷,消除俩儿子之间的分歧。
了解情况后,胡婧立即拨通了兄弟俩的电话。
“你作为老大,要带头多尽点孝心,照顾好父母!”
“老二,你对80多岁的父母不管不问,合适吗?”
胡婧的话句句说到兄弟俩的心坎里,让兄弟俩渐渐放下成见。考虑到老张夫妇行动不便,胡婧便将案件委派给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调解,由法院提供在线法律指导,三方联动开展纠纷化解工作,不久后,案件经各方共同努力得到了妥善处理。
“法官在身边”工作模式,做到了矛盾“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及时化解”,有效减少了纠纷的发生,让更多矛盾得以快速化解。
自活动开展以来,芦溪法院共接待群众1985人次,接受法律咨询6637次,提供法律参考意见5036条,开展线上普法2200余次,联动化解各类矛盾829件。
“溪心护·未”筑牢司法保护屏障
加强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让未成年人茁壮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2021年,芦溪法院就组建了专业审判团队,构建了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专业化审判模式。
2023年,芦溪法院全力打造“溪心护·未”工作机制,创新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延伸未成年人的帮扶举措,深化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构筑全链条、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
![]()
芦溪法院成立“溪心护未成年人法治关护站”。
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打造更具人性化的审判场所。记者走进芦溪法院“溪心护”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看到原木色的圆桌上,整齐摆放着积木、布偶、画板等玩具,这些充满童趣的物件瞬间柔化了法庭的严肃感。墙上挂着“关心”“关爱”“关护”几个字,传递出司法守护的温度。暖色调的装饰、柔和的光线,处处彰显着未成年人的保护元素,有效缓解了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
创新教育方式的关键一招,就是将红色故事融入法庭庭审中。芦溪法院将革命先辈、英雄烈士坚守信仰的故事,与法庭庭审深度融合,让未成年人听了故事后,认真反思,汲取重塑自我的力量。
延伸判后帮扶,用司法温情修复未成年人的成长裂痕,让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为此,芦溪法院从工会、妇联、社区等精心选聘思想过硬、素养优良的特邀陪审员组成帮教团队,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制帮教方案,定期对未成年人进行回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精神抚慰、家庭教育指导、协助复学升学等帮教措施,帮助未成年被告人“无痕”回归社会。
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重在抓前端、治未病。芦溪法院采取“联动+关爱”相结合方式,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该院拍摄“溪心护·未”动漫普法微视频,与相关部门联合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通过各种沉浸式教育,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屏障;组建“溪心护·爱心妈妈”团队,采取一对一结对方式,定期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入户走访、谈心谈话、爱心慰问以及心理沟通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陈祥榕是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多次作为故事,在法庭上激励未成年被告人反思过往、改过自新。李某就是其中之一。
“陈祥榕与你年龄相仿,他却能站在保卫国家的第一线,用年轻的生命诠释家国情怀。”刑事庭庭长彭琴在开庭审理被告人李某盗窃案时,又一次向未成年被告人分享这个故事。
刚满18周岁的李某初中毕业后,因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走上了犯罪道路。为了让李某真正认错悔罪、改过自新,彭琴在庭审时,增加了法庭教育环节。
“一次犯错,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坏人,好好改造,重新做人。”彭琴的谆谆教诲起到了明显作用,被告人李某眼眶湿润,当庭忏悔了自己行为,表示会重塑自我,回归社会。
自“溪心护·未”工作机制开展以来,芦溪法院开展判后回访64次,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52份,对9名困难儿童开展关爱活动82次,11名未成年人在芦溪法院的帮扶下,顺利回归了社会。
“诉事溪心办”激活司法护航动能
定分不易,止争尤难。
尤其是办理破产案件时,企业背后盘根错节的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考验着法官的司法智慧与责任担当。
![]()
芦溪法院干警深入企业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破产案件既要考虑矛盾化解,又要全力保障民生,还要优化营商环境,江西某乳业公司破产重整案的办理,就是对我的一次‘大考’。”芦溪法院法官邓克明说道,并向记者讲述了该案的办案过程。
2023年12月,江西某乳业公司因资不抵债,债权人对该公司申请破产清算,芦溪法院裁定受理该案。
“这是赣西地区唯一一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一旦破产,400多个家庭将失去生活来源,企业20多年打造形成的品牌将毁于一旦。”案件受理后,邓克明查阅案卷材料得知江西某乳业公司的状况。
“能否挖掘企业优势,让企业进行破产重整?”邓克明提出破题思路后,多次到江西某乳业公司走访。
经走访发现,江西某乳业公司乳业制品的生产线仍能正常运转,日产奶量达4至5吨,如能保障乳业制品正常的生产经营、收缩经营范围、出售收益较低的投资资产,该公司便能够涅槃重生。
了解情况后,芦溪法院迅速启用“府院联动”机制,与芦溪县委、县政府等相关部门一案一议、共商共治,合力化解公司破产过程中衍生的职工安置、税务处理、信用修复等问题,将企业拉到重整轨道。
2024年10月,该公司提前筹集到重整资金,顺利完成重整计划,建设工程优先权、职工债权等得到了全额清偿,普通债权也按比例得到了清偿,破产重整成功后,80余名职工、300余名送奶工免于失业。
这是芦溪法院运用“诉事溪心办”机制帮助危困企业破产重整、让企业涅槃重生的又一实例。
芦溪县是中国电瓷产业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电瓷之都”的美誉。早在2017年,芦溪法院就出台一系列精准服务举措,为电瓷企业纾困解难。2021年,芦溪法院又建立覆盖全县的电瓷行业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让企业降低解纷成本。2022年,依托芦溪本地惠民便企的“溪心办”平台,芦溪法院持续深化服务内涵,全面升级服务举措,并将电瓷产业的司法服务经验推广至辖区所有企业,全力打造“诉事溪心办”营商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更优、更实、更精准的司法服务,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们推出‘健全多元解纷、完善产权保护、提供精准服务、助力产业升级’司法助企机制,精心打造‘诉事溪心办’营商服务品牌,以法治之力为营商环境提供坚实司法保障。”芦溪法院副院长单纬向记者介绍道。
芦溪法院为健全多元解纷机制,设立“人大代表+法院”调解工作室,推行“法院+工商联”“法院+工会”“法院+银行”行业解纷模式,构建“行业调解优先、多方助力推动、法院诉讼兜底”的多元解纷机制,推进涉企纠纷快速化解;为完善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建立“法院+高校+企业”工作模式,与萍乡学院共建知识产权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对司法实践中法律问题的探索,为企业培养更多法律专业人才。
芦溪法院为了给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在县工业园、电瓷商会、金融机构等单位设立25个先锋服务站,定期开展“入园助企”活动,通过“上门体检”“送法进企”,为企业答疑解惑、预警风险;为了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芦溪法院除了完善府院联动机制外,还成立资产推介中心,向县政府、县工业园、县商务局发送资产推介函,依法及时出清“僵尸企业”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释放生产要素,盘活资产,提高财产处置效率。
自2022年以来,芦溪法院办结破产案件31件,处置资产6421万余元,发出资产推介函67份,盘活闲置土地774亩、闲置产房104364.25平方米,为全县33家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500余次。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芦溪法院将“为民”二字镌刻在干警心中,以“日拱一卒”的执着与坚守,用心用情化解每一起纠纷,为描绘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生动画卷贡献司法力量。
锤炼司法为民的“真本事”
江西省芦溪县人民法院院长 张艳
一直以来,芦溪法院磨砺服务大局的“硬功夫”、锤炼司法为民的“真本事”,赢得了群众认可,荣获了“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这一荣誉是一面明镜,映照出芦溪法院司法为民的拳拳之心,也是一份答卷,书写着芦溪法院公正司法的灼灼之光,更是一份考卷,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殷殷重托。
荣誉属于过去,是激励芦溪法院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芦溪法院将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法治新答卷。
采访手记
以共情之心感知群众冷暖
司法权源于人民,亦当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每起案件背后,都涉及群众的利益诉求,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与向往。芦溪法院将群众的“心头事”当作法院的“头等事”,为群众解决了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书写了司法为民的新篇章。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芦溪法院创新推出“法官在身边”工作模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法律帮助,让更多矛盾得以及时化解;精心打造“溪心护·未”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司法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司法保障;着力塑造“诉事溪心办”营商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优质司法服务,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是“如我在诉”司法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有力见证,赢得了群众赞誉,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站在新的起点,芦溪法院将以共情之心感知群众冷暖,以法治之力化解社会矛盾,以为民之责维护社会和谐,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法院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胡佳佳 | 通讯员:刘锋 钟鑫 王晨
责任编辑:王焕平 |联系电话:(010)67550703 | 电子信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孟祥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