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医疗耗材价格的对比帖把“天价”二字推到了风口浪尖。事情经过很简单。黄先生因骨折到该院就诊,使用的一枚骨针在医院通过医保结算的价格为483元。细看同款,网店标价仅42元。如此悬殊,叫人咋舌。黄先生把情况发到网上,第二天医院便把该针的收费调整为350元,称按“最新价格”执行。调整之快,令人质疑先前标价的合理性。
此事并非孤例。又有网友爆料,给丈母娘购置的某种血小板药,医院出售价为1500元,网店官网价910元。两款药物成分号称一模一样,差价却相当明显。这种一边能用医保结算、一边网上更便宜的状况,引发群众强烈不满。网上购物或许便宜,无法医保报销。医院购药能走医保,患者手中那笔本就紧巴的医疗钱,是否在无形中被多掏出一大截?
网友议论纷纷,怀疑问题根源在采购环节。采购透明度不高,价格形成缺乏有效监督,便有空子可钻。有人直言,当下需要一次彻底的排查,从市级医院到县乡卫生院,一网打尽不良做法,给老百姓一个放心就医的环境。此言虽激烈,却道出了普遍焦虑:治病救命不能成为“被宰”的理由。
谁都不愿被医疗费用“坑”一次,谁都希望制度更公开、更公正。地方医院既要承担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问题摆在眼前,公众监督与监管部门的介入缺一不可。若真如网友所说,背后存在灰色利益链条,国家应当彻查。
一句话:医保体系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不能长期成为患者埋单的理由。监督要跟上,规则要明晰,老百姓的救命钱,理应有底线与尊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