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这俩字,一提就炸锅。
![]()
济南一对95后小情侣,上周在社区领了结婚证,顺手签了“零彩礼”承诺书,当场换来一场免费婚礼:场地、司仪、20桌简餐,全包。
![]()
丈母娘当场黑脸,老丈人小声嘟囔:这不等于白送?
我刷到视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是真没彩礼,以后养老谁兜底?
先别急着骂女方现实。
隔壁桌阿姨一句话把我噎住:闺女喝西北风长大的?
养到大学毕业花了四十万,一句“爱情至上”就打发了?
男方妈妈也不是吃素的,转头把社区送的“夫妻养老共保”合同拍桌上:以后小两口每月各交三百,政府补贴一百,账户写俩人名字,生娃再送一万。
丈母娘把合同翻到最后,看见“离婚只能拿回自己那份”,脸色才缓了半度。
我蹲了半小时,听到最狠的一句来自新娘本人:
“彩礼拿去装修,写我名了吗?
万一两年离了,我抱着瓷砖回娘家?
现场瞬间安静。
司仪赶紧打圆场:还有“婚姻质量险”,家暴报案一次赔五万,孩子三岁前再奖一万。
底下有人嘀咕:这哪是结婚,分明是签项目。
可数据不会骗人。
济南试点半年,离婚率降了18%,学区房首付比例提高12%。
说白了,就是把原先一次性给丈母娘的“安全感”,拆成三份:国家补贴、金融保单、共同账户。
女方不再担心“人财两空”,男方也不用一次掏干父母棺材本。
最妙的是,彩礼变成“只能花在小家庭”的定向资金,丈母娘想截胡?
门都没有。
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江西石城已经上线“彩礼银行托管”,彩礼先冻三年,年化4%,离婚按判决分。
女方家立马把名目改成“恩养费”“针线钱”“离娘肉”,加起来还是28万,只是不再叫彩礼。
银行经理私下吐槽:系统里备注“自愿赠与”,拦都拦不住。
更离谱的是,浙江某银行推出“婚育消费贷”,年息4.5%,钱直接打给开发商,丈母娘一分钱摸不着,干脆不让女儿嫁:贷款算负债,婚后喝风?
我算了笔账。
传统模式:彩礼20万,婚礼10万,装修15万,男方父母一夜返贫。
新玩法:零彩礼,政府婚礼包桌省10万,养老共保每月600,三十年总投入21.6万,但账户里一半属于女方,生娃再返1万,离婚只能拿走自己那部分。
表面看女方“吃亏”,实则把“保障”从一次性变现,拉长到整个生命周期。
关键是,钱不再经过丈母娘的手,直接变成小家庭资产,谁还敢轻易离婚?
可农村依旧难。
河南试点“夫妻养老共保”,女方参保率才41%,三成丈夫拒绝交钱:老子的钱凭什么给你买社保?
河北邯郸更绝,零彩礼可以,男方得签“上门女婿赡养协议”,岳父母老了全包。
村里光棍排队,35岁以上超1800万,有人连女方手都没牵过,先被“养老前置”吓退。
性别比降了,可新的不平等又冒出来:男性开始算“上门成本”,女方家开始挑“基因学历”,换汤不换药。
昨晚我问老妈:要是我零彩礼,你干不干?
她翻个白眼:先把房贷尾款拍桌上,再谈浪漫。
一句话把我拉回地面。
彩礼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把“生育成本”“养老风险”“婚姻不确定性”一次性打包变现。
国家现在做的事,就是把这只“灰犀牛”拆成几只“小猫咪”:医保、婚险、共保、期权,让风险看得见、摸得着、分得起。
能不能成,不看政策多漂亮,就看一点——离婚那天,女方能不能毫无顾忌地走出民政局,心里不怵下一顿饭在哪。
能,彩礼自然消失;不能,改叫“宇宙无敌爱妻费”也照样28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