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之前,印度和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UAC)签署协议,计划联合制造民用通勤客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已经证实,已经和UAC签署了初步协议,准备一起制造可搭载100名乘客的SJ-100双引擎窄体民用通勤客机。只不过,声明没有提到是否涉及技术转让或具体投资金额。
![]()
中俄搞CR929,最早能追溯到2012年,俄罗斯代表主动找上门谈合作,那时候中国商飞刚在宽体客机领域起步,正缺技术和经验;俄罗斯呢,苏联时期的航空老底子还在,但兜里没钱,更缺一个能消化产能的大市场。
2016年两边正式签了出资协议,中国占51%,俄罗斯49%,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国是想以资金换主导权,俄罗斯则想靠技术保住话语权。
![]()
刚开始那两年,合作确实顺风顺水。2017年项目正式取名CR929,C代表中国,R代表俄罗斯,珠海航展上还摆了1:10的模型,银灰色机身转着圈展示,围观的人都觉得这飞机离上天不远了。那时候中国最看重俄罗斯的复合材料技术,比如机身蒙皮怎么造才能又轻又结实,还有宽体客机的整体设计经验;俄罗斯也乐开花,毕竟中国光民航市场未来20年就需要8500架客机,这蛋糕够大。
矛盾是从2021年开始冒头的,核心就两字:主导权。俄罗斯想沿用自己的设计体系,觉得“我造大飞机的时候你们还没起步,听我的准没错”;中国这边不乐意了,毕竟掏了大头资金,而且自主研发的长江-2000发动机已经突破,推力35.2吨,比俄罗斯提议的PD-35还多1.2吨,技术上已经有了叫板的底气。
![]()
更关键的是中国想把国内供应链嵌进去,比如航电系统、内饰部件,可俄罗斯非要塞自己的供应商,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技术转让更是个死结。中国想让俄罗斯把复合材料的核心工艺交出来,毕竟咱们不能一直当“组装厂”;俄罗斯却攥着技术不撒手,生怕中国学了之后反过来抢他的市场。
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制裁一来,俄罗斯的供应链卡了壳,项目投入也跟着缩水,合作更是雪上加霜。到2023年上半年,俄罗斯干脆宣布退出,还嘴硬说要当中国商飞的供应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
我倒觉得这事儿没谁对谁错,就是两家都没适应角色的变化。中国早就不是当年只能“引进技术”的小弟了,C919都能量产交付,自然不想在CR929上当甩手掌柜;俄罗斯呢,还抱着“老大哥”的架子不放,没搞明白现在的合作讲究平等。主导权谈不拢,技术路线又有分歧,这么大的项目黄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俄罗斯刚从CR929抽身,转头就跟印度签了SJ-100的合作协议,时间点选得挺巧,正好在普京计划12月访印之前。印度斯坦航空发声明的时候,把这事儿吹得天花乱坠,说“这是印度首次实现民用客机整机本土制造”,还扯到了“印俄互信”的高度。可仔细一看声明内容,最关键的两问题都没提:技术转让给不给?印度掏多少钱?
![]()
这套路是不是似曾相识?跟中俄当年合作CR929的时候一模一样:一方要技术,一方要市场和资金。印度想要俄罗斯的航空技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2009年就喊着要搞“国产民航机”,还拉了国家空天实验室、空间研究组织一起站台,结果十几年过去,连个像样的PPT都没画出来。
后来退而求其次搞70座的涡桨客机RTA-70,宣称油耗能降两成,2013年就能首飞,最后也不了了之。现在抱上俄罗斯的大腿,说白了就是想走“捷径”,借别人的技术圆自己的“国产客机梦”。
俄罗斯选印度当搭档,也算是“病急乱投医”。退出CR929后,SJ-100这项目自己撑不下去了。这飞机2008年就开始研发,2018年首飞,可到现在都没量产,2019年还出过一周内两次紧急降落的事儿,一次是疑似降压问题返航,安全性都没过关。
![]()
西方制裁又卡着供应链,俄罗斯缺资金缺市场,印度刚好两者都有需求,还能借着“印度制造”的政策东风拿到支持,两边一拍即合也就不奇怪了。
可这合作从根上就透着不靠谱。印度斯坦航空的“黑历史”摆在那儿,修过的米格-21、苏-30MKI摔了一大堆,网友都戏称“经他们手的飞机,摔几率翻倍”。就这制造水平,别说造新飞机,连修飞机都费劲。
俄罗斯自己都没搞定的SJ-100,现在拉着印度一起搞,跟“找个新手一起拆炸弹”没区别。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肯定想在项目里插一嘴要话语权,俄罗斯又习惯了主导,过不了多久,中俄当年的主导权之争就得在俄印之间重演。
![]()
最讽刺的是协议里那句“为印度短途航空需求提供更多飞机”。印度计划到2047年把机场翻倍到350个,市场确实大,但人家本土航空公司更愿意买波音、空客的成熟机型,谁会冒风险买俄印联合造的“半成品”?之前印度引进俄罗斯老旧的伊尔-114客机,结果因为没竞争力砸手里的教训,看来是没吸取。
说到底无论是中俄CR929的失败,还是俄印SJ-100的不靠谱,都说明一个道理:造大飞机这种高端制造业,没有“捷径”可走,更不是“技术换市场”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持续的资金投入、成熟的技术积累,更需要合作双方的平等信任和目标一致。
![]()
中国现在接手CR929,改名叫C929,一步步推进核心部件国产化,长江-2000发动机都完成3000小时测试了,2027年首飞的目标稳扎稳打,这才是正确的路子。而俄印呢,一个想靠卖技术换钱,一个想靠砸钱买技术,都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根本没想着沉下心搞研发。这样的合作,别说造出来飞机,能不能撑过研发阶段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别问“谁坑谁”了,俄印这波合作,更像是两家各怀鬼胎的“露水情缘”,等到新鲜感过去,现实问题暴露,迟早会不欢而散。毕竟造飞机不是过家家,光靠“画饼”和“互吹”,是飞不上天的。
参考资料:美媒:普京访印前,俄印签署飞机制造协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