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地有多大才算大?西伯利亚给了个直观答案:约1320万平方公里,占到俄罗斯领土的77%,比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还宽一圈。冬天冷到-71°C,地里却装着全球7%的铝产量、84%的黄金储量,还有成片的油气。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天寒地冻却富得流油的地方,是怎么一步步被把持在手里的?是谁推开了那扇“北极级别”的大门?故事里不只枪炮和航船,还有毛皮、税单、疾病,甚至有我们很熟悉的黑龙江与海参崴的身影。
有人说,这是一段“开发史诗”,用勇气和技术换来大道通海;也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掠夺”,火枪对弓矢,结果从一开始就写好。两种声音撞在一起,火花不断。线索很快指向一群手脚麻利的商人和一队能打的哥萨克。1579年,富得流油的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看准了乌拉尔山脉那边的生意,雇了一个狠角色——叶尔马克。840人,540哥萨克加上300名在押兵,扛着火器,顺河上山。他们想要什么?不止是貂皮,还有通往东方的路。但这一刀能不能劈开西伯利亚汗国的门?悬念埋下了。
![]()
先别急,前情要交代清楚。16世纪,伊凡四世一路扩张。1552年拿下喀山汗国,1557年又吞下阿斯特拉罕汗国,东进的路口才真正打开。1558年,斯特罗加诺夫们拿到“官方授权”,去乌拉尔一线投资采矿、做买卖。问题来了,生意越做越大,就挡了谁的路?挡了西伯利亚汗国统治者库楚姆的路。1573年,库楚姆的侄子先动手,把商人领地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莫斯科放了权,商人可以自组人马反击。叶尔马克登场,1581年夏自彼尔姆出发,翻山越岭到图拉河。1582年,一路和汗国部队遭遇,火枪对弓箭,胜负肉眼可见。图林斯克等地相继失守,压力压到汗国心脏。老百姓怎么看?猎手要过冬、牧民要放群,突然多了一张“税单”和一把火枪,心里五味杂陈。而欧洲那头,貂皮的价格像今天的芯片,谁拿到谁就能赚到。
![]()
高潮之后的安静最考验人。1582年10月,楚瓦什角三天血战后,库楚姆主力被击散,叶尔马克占了汗国首都卡什利克,也叫“西比尔”。史书记着,俄方折损107人,战果惊人。叶尔马克手脚很快,立刻派人给莫斯科送去5200张毛皮,当地不少首领也来表示臣服。看上去,棋盘已定。但这只是表面平稳,暗里潮水正回头。1584年,库楚姆卷土重来,专挑薄弱环节打,骚扰据点,断补给线。1585年8月,叶尔马克在瓦盖河口遭伏击,他试图下水脱身,可盔甲太重,沉入河中。先锋一旦倒下,队伍心气大受影响,俄军一度撤出。但莫斯科的算盘并没停,1586年就派了新队伍回去,把卡什利克再占了。紧接着,瓦西里·苏金在旧都遗址上建了秋明,成了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第一座城市;第二年,托博尔斯克在河边落成,摇身一变成“西伯利亚首都”。从此,堡垒挨着大河修,既能卡住通道,也能收毛皮贡。支持者说,这是秩序的开端;批评者说,这是“亚萨克”税的铁拳。所谓“亚萨克”,就是向土著收取毛皮的贡税,不交就有队伍上门。伴随火器和税单来的,还有更致命的东西——天花。1650年代,埃文基人、雅库特人的人口锐减到只剩原来的两成,有的部落几乎站不住脚。有人把叶尔马克吹成开疆英雄,也有人记着他在沿途敲打部落、劫掠过冬物资。这一静一动之间,西伯利亚像一锅刚开的小火,表面没浪,底下滚烫。
以为从乌拉尔一路到太平洋就完事?翻到下一页,反转来了。17世纪,俄方不断把钉子往东边钉:1604年托木斯克;1628年叶尼塞河畔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632年勒拿河上有了雅库茨克,成了东北据点。1639年,伊万·莫斯科维金摸到鄂霍次克海,第一次摸到太平洋的边。1648年,谢苗·杰日尼奥夫从北海口子穿过去,证实了亚洲和北美之间真有一道海峡。你以为大幕落下,这其实是交锋的起点。1652年,俄军在黑龙江上游建雅克萨堡,伸手摸到了清朝的门把手。康熙派兵北上,1685年打下一次,1686年又打下一次。两次围剿结束,俄军发现这道门不是那么好撬。矛盾被推到顶点,双方坐下来谈,1689年《尼布楚条约》落笔,外兴安岭以北给俄,以南归清,先把界标竖上。这一刻,前文的伏笔一起响:通海野心、毛皮利益、据点布局,全撞在黑龙江畔,火气成了谈判桌上的墨水。
边界划了,风浪像是静下去,可更大的长潮线在后头。18世纪,俄国不再只盯毛皮,开始深挖矿,金银矿点点开花;俄罗斯科学院还在1733—1743年搞了大北方探险,把北岸线摸清。教会跟着队伍进来,修教堂、改名字,土著外表渐渐“俄化”,内心却难以完全认可。小部落像塞尔库普人因病和剥削几近崩溃,大部落如布里亚特、雅库特靠贸易与通婚勉强立住。反抗没停过:1745—1756年科里亚克人起事,18世纪楚科奇人打了又打,最后还是被压住。表面看,西伯利亚归入庞大帝国的节奏里,实际上,资源枯竭和文化断裂这两把锯子在慢慢锯。到了19世纪,清朝内忧外患,国力下坠,俄国抓住时机往前推线。1858年,《瑷珲条约》逼清朝让出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北京条约》再按一次手印,确认这些地都归俄。从地图上看,西伯利亚的“拼图”终于补齐。末尾再接一条大动脉:19世纪末,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资源、人口、军队被串到一线,东部逐渐有了经济心跳。可别忘了,另一条线也在延伸:天花、贡税、教化、起义的阴影仍落在林海雪原上。对中国读者来说,黑龙江、乌苏里江这几处名字,背后是一段退让的历史和漫长的警示。
![]()
讲句大白话:有人把这段历史说成“文明之光照进冰原”,听着很动人。可一边是堡垒、火枪、亚萨克,一边是天花、逃亡、起义。要说是“和平开发”,那伤痕该怎么解释?要说“互利共赢”,那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去向谁来称一下。文章里最矛盾的地方就在这儿:开拓与征服用的是同一套工具,却给不同人带来完全相反的日子。就这成绩单,居然还能被夸“人类进步”,倒也算会写报告。
标题里说的是谁的远征,评论里问的却是我们的今天。到底是“强者开路合法,条约落笔就算数”,还是“枪口之下的协议不配叫公正”?有人认为地缘博弈就该认实力,有人坚持边界历史要讲道理。你更认哪一种说法?如果把时间拨回1689、1858、1860三次节点,这些选择还能换吗?欢迎在下方把想法摊开聊聊。
![]()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