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怪,立冬赶了个“晚集”。今年的立冬,精准卡在11月7日中午12点05分。老辈人看时辰可讲究了,有句老话叫“早上立冬冷飕飕,晚上立冬暖融融”。过了中午12点,就算“晚上”了。照这个说法,今年冬天开头可能是个暖冬,可老话又补了一句,后面当心“倒春寒”,这天气的剧本,怕是有点反转。第二个怪,立冬站在了“月中”。今年立冬是农历九月十八,不偏不倚正好卡在月份中间。关于这个,民间俗语更有意思:“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冬在尾,倒春寒”。你看,又是“单衣过冬”,跟第一个特点的结论不谋而合,仿佛都在暗示我们,厚衣服可以先别急着往身上套。最让人关注的,是第三个怪——“早立冬”。古人判断立冬早晚,看的是农历月份。落在九月就是“早立冬”,今年九月十八,妥妥的早冬。关于早冬,老祖宗的规矩是“早立冬单衣过冬,晚立冬过年冷”。三个特点,三个信号,全都指向一个“暖”字。难怪村里老人会说这是六十年难遇的巧合,仿佛老天爷在用一套古老的密码,给我们发送着冬天的讯息。这些农谚,是古人观察天象总结出的生活智慧,它们像一条条时间的线索,将我们与千百年前的祖先连接在一起。他们没有卫星,没有计算机,却用最朴素的观察,洞悉着自然的节律。
![]()
不过,老祖宗的智慧也得辩证着看。村里的老人也说了,农谚这东西,北方一套说法,南方可能又是另一套,地域差异大着呢。如今,我们有了更科学的工具。国家气候中心的研判就指出,今年冬季总体可能偏暖,期间会有阶段性强寒潮,前冬暖,后冬冷。这其实是全球变暖与拉尼娜现象相互“掰手腕”的结果。冷空气虽然活跃,可基础气温在那儿摆着,就像一部暖冬大剧里,插播了几段“冷空气特别篇”。与其纠结于农谚的预示,不如多看看现代气象预报。毕竟,立冬的真正意义,是提醒我们该“藏”了,不仅是身体上的添衣保暖,更是精神上的收敛静养。无论这个冬天是冷是暖,我们都已做好了准备,在万物闭藏中,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或许才是节气留给我们的最大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