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晚19时30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座无虚席。这场让乐迷翘首以盼的“佩佩·罗梅罗告别亚洲独奏音乐会”开票后便迅速售罄。即便加开背面区座席,依旧一票难求。出生于1944年3月的佩佩·罗梅罗,此时已81岁高龄,当他用最后一个音符为演出画上句点,全场近十分钟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出后,笔者与佩佩·罗梅罗展开深度对谈。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他却依旧精神矍铄,言语间满是对音乐的赤诚与对上海的温情,从曲目选择到演奏理念,从20年的中国情缘到音乐的治愈力量,将自己与音乐的故事娓娓道来。
上海情缘二十年的完美相拥与城市蜕变
![]()
谈及“第一次来中国的记忆”,佩佩毫不犹豫提及2005年,地点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我相信那一次我演奏的是父亲创作的《马拉加协奏曲》,当时还有管弦乐队伴奏。”那场初遇留给佩佩印象最深刻的,是与上海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他将其形容为“完美的相拥”。
“那是一种观众与我之间的情感交融,这种联结让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魔法圆圈。”在他眼中,音乐的传递本就是一场闭环,“音乐是一个神奇的圆圈,它始于宇宙,来自永恒,经作曲家之手创作,属于演奏者演绎,再传递到观众心中。观众是完成这首曲子的人,如果没有观众聆听,这首曲子就永远不会完整。只有当它被观众听到时,这个圆圈才真正闭合。中国观众用他们的专注和热情,完成了这些杰作的最终章。”
时隔20年重返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让佩佩惊叹不已。“我现在看到了更多美丽的建筑,我喜欢这里建筑的风格。”他对比着传统与现代,“几个世纪前的中国建筑本身就很宏伟,而现代建筑同样出色。今天从大师班回来后,我还跟妻子说,上海的城市规划就像一场精美的珠宝展,既在不断成长,又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和谐之美,这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被问及是否尝试过上海美食或游览过特色地方,佩佩笑着给出肯定答案。“第一次来时,我就对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的食物印象深刻。”他直言,中国本土的美食,与在西班牙、美国吃到的中餐截然不同,“这里的食物口味非常丰富,我特别喜欢各种香料的运用,还有不同种类的辣椒和独特的烹饪方法,每一口都很享受。”而10月19日演出结束后的签售环节,东艺大堂外排起的长队,更成了他心中又一段温暖的上海记忆。“20年前的相拥未散,20年后的重逢更浓,这份跨越时光的联结,正是音乐最动人的力量。”
吉他世家
不是我选择吉他,是吉他选择了我
![]()
“我出生的那天晚上,父亲抱着我,弹着吉他为我哼唱摇篮曲。而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夜晚,他握着我的手说,‘你出生时我用吉他迎接你,现在请用吉他为我送别。我想让我的灵魂在吉他声的陪伴下飞向星空。’”谈及与音乐的缘起,佩佩的语气里满是宿命般的温柔。
佩佩·罗梅罗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的“吉他皇室”家族,父亲塞雷多尼奥·罗梅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兄长塞林·罗梅罗、安赫尔·罗梅罗也都是享誉国际的吉他大师。在那个每一寸空气都飘着音符的家里,音乐不是刻意的教导,而是浸润式的熏陶。童年的客厅永远是家庭音乐会的现场,父亲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跃,兄长们的和声与吉他共鸣交织,母亲在一旁静静聆听。“那时我还没到能拿起吉他的年纪,就趴在地板上看父亲弹吉他,听着音符从他的琴弦里‘流’出来。我以为所有人的童年都是这样的,直到后来才知道,这种‘音乐包裹感’是多么珍贵。”
![]()
© Paul Carter
12岁那年,一场“以琴换艺”彻底重塑了他的音乐认知。父亲安排他向弗拉明戈大师帕科·阿维拉分享古典技法,对方则教他弗拉明戈的演奏精髓。这次跨界的艺术碰撞,让他深刻领悟到西班牙音乐的根:“阿尔贝尼兹、罗德里戈这些作曲家的作品,里面积满了弗拉明戈的灵魂。如果不懂弗拉明戈的呼吸,就弹不出西班牙音乐的心跳。”
父亲的教诲更成了他毕生的演奏准则。“父亲总说,声音不会消失,它会飞到宇宙的尽头,所以每一个音符都要带着诚意。”他与家人始终以严谨的方式对待演奏,“我们从小就要求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拨弦,让弦音从吉他中释放,远离琴身后再回流,带动琴身顶部振动,这样发出的声音会非常干净,一点也不杂乱。”即便后来站上卡内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厅等世界级舞台,他依然保持着这份对声音的敬畏与专注。
![]()
音乐会曲目
藏着一生热爱与对原作的敬畏
谈及10月19日上海演出的曲目编排,佩佩的眼神里满是珍视,仿佛每一首曲子都是一段鲜活的记忆。“我选择的曲目代表了我最喜欢的一些作品,也是陪伴我一生的音乐。”他轻声回忆,童年时父亲指尖流淌的旋律,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听过父亲演奏的音乐,这些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我想把它们分享给上海的观众,尤其是在这样一场意义特殊的告别演出里。”
![]()
当晚的12首正曲加2首返场曲目,每一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筛选,既有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承载家族记忆的私人选择。《西班牙小夜曲》是童年时听父亲弹给母亲的曲子,最后一首《古巴幻想曲》则是父亲专门为佩佩创作的作品。父亲希望通过这些带着温度的旋律,让音乐会超越单纯的表演,成为一场关于记忆与传承的诉说。
针对演出中加斯帕·桑斯《西班牙舞曲》等改编作品,佩佩分享了自己对改编与原作平衡的理解。“我试着把它保持得非常贴近原作。”他解释道,原作本是为巴洛克吉他创作,如今演绎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吉他调音上,“原作的调音和现在不同,今天的调音比当时要高得多,但我会尽力还原它原本的声音质感,让它尽可能接近在那个时代应有的音色,不辜负作曲家的初衷。”
![]()
不少观众反馈,即便在音乐厅后排也能清晰捕捉到吉他的每一个音符。谈及如何让古典吉他在大型空间中传递出饱满声音,佩佩将其归功于家族传承的演奏方式与东艺出色的声学效果。“这个厅太棒了,它能捕捉并再现吉他的所有高泛音,每个音符都能传递出完整的和声,这是对演奏者最大的馈赠。”而他自身对演奏技巧的把控,更让这份“纯粹”得以实现。此次演出,他坚持使用不插电的传统古典吉他,不用电声设备扩音,却让全场观众都能清晰听到细腻饱满的音色。
“我在第三排,能清晰听到饱满细腻的音色。休息时遇到后排的朋友,他们也说音量毫无问题。”这种不加修饰的呈现,让现场乐迷直呼“像中了大奖”。
告别演出技术与情感的巅峰交融
![]()
这场告别演出的现场,处处可见大师级的掌控力与感染力。81岁高龄的佩佩全程背谱演奏,失误率极低。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一气呵成弹完五首维拉罗伯斯前奏曲。要知道,即便是年轻的实力派演奏家,弹奏完一首后也需要调整气息,而他却毫无间歇,展现出惊人的体力与专注力。
从他持琴的姿势中,更能感受到人琴合一的境界。在脚凳之外,他特意增加了一个琴托,演奏时脸颊几乎贴近琴腰,这种与乐器的深度融合,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张力。有乐迷说:“他的现场比唱片更具生命力,风格更灵活率性,从心所欲,音色也更温柔细腻。”
![]()
整场音乐会的最高潮出现在返场环节。当塔雷加《大霍塔》的第一句旋律响起,全场观众瞬间沸腾。这首长达十几分钟的炫技大作,涵盖了几乎所有吉他演奏技巧,甚至能模仿多种乐器的音色,向来都是作为音乐会主要曲目呈现。此次出现在返场环节,足见佩佩的诚意与实力。“弹第一句时,我自己都有些惊喜。”佩佩笑着回忆,演奏中一段高音弦奏旋律搭配低音弦小军鼓奏法的伴奏,仿佛一支行进中的乐队,热烈氛围让观众忍不住掌声四起。
![]()
“我们听的已经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时光和记忆。”一位追随他几十年的乐迷如此感慨。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持续近十分钟,佩佩多次鞠躬致谢,眼中闪烁着与2005年初登东艺时同样炽热的光。
音乐的真谛与传承治愈、热爱与平衡
![]()
在佩佩心中,好音乐有着清晰的标准。“它必须发自内心,也能触动人心。它要能打动孩子、老人,以及每一个中间年龄段的人,要面向所有人,让聆听者感觉良好。”他不喜欢纯粹的技巧堆砌或刻意的标新立异,“有很多音乐只是用大脑创作的,像一场数学练习;还有些音乐用不和谐音制造冲击,看似‘撕裂’表象,实则直抵内心深处。我希望音乐是治愈的,无论是什么类型,都能让人在聆听后更从容、更有爱、更快乐,或者在困境中相信一切都会变好。音乐是振动,好的音乐能与我们的身体共振,带来慰藉与力量。”
如今,佩佩依然保持着每天练琴的习惯,手指上的老茧是他坚守热爱的最好勋章。谈及当下青年音乐家的成长,他有自己的恳切建议。“现在的年轻音乐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我的时代,只要用心把琴弹好,凭借实力在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剧场里赢得观众认可,自然会有经纪公司主动伸出橄榄枝,不用过多担心职业发展的问题。但现在,很多人太依赖比赛,而比赛的趋势是看谁犯的错误少、弹得快,这是很大的危险。”他强调,音乐的核心在于情感而非技巧,“一个音乐家不该只想着不犯错,技巧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弹得优美,传递出真实的情感。独自练习时,不要忘记去感受音乐,让它影响你、触动你,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
© Paul Carter
同时,他也鼓励年轻人善用当下的技术优势。在佩佩看来,现在每个人都有录音、发布作品的机会,拥有更平等的展示平台,这是他当年没有的便利。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对音乐的热爱,因为通过热爱音乐,我们能学会更深地爱彼此。在他看来,古典吉他的传承需要平衡“传统”与“创新”,传统不是“枷锁”,而是“根基”,“你可以改编,可以创新,但不能丢了根。就像西班牙古典音乐从弗拉明戈中汲取灵感,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自己的源头,创新应该是为传统找新的表达,而不是把传统推倒重来。”
![]()
佩佩与中国音乐有着深厚联结,他曾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为吉他曲并盛赞其“美丽又浪漫”,这份喜爱为其告别巡演注入了跨文化温情。他认为中国人与西班牙人核心的相似点在于对“浪漫本质”的通晓。这种浪漫是对情感的坦诚直白,中国人为旋律落泪、为音符鼓掌的纯粹感动,与西班牙人聆听弗拉明戈时的全情投入一脉相承。谈及西班牙文化,他以“热情、灵魂与传承”概括:热情藏于弗拉明戈舞步与民谣旋律,更体现在直面情感的态度中,搭配积极乐观的精神内核,支撑人们穿越困境;灵魂是文化的根基,扎根于民族生命体验;传承则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尤其在家庭中以爱的形式延续——正如罗梅罗家族的吉他艺术,以音乐为纽带,让技艺与热爱在世代传递中愈发深厚。
据现场乐迷回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火爆氛围远超预期,彻底打破了古典吉他“小众冷门”的刻板印象。演出散场后,数百名观众迅速排起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只为等候佩佩的签名。面对这份热忱,佩佩深情坦言:“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这个音乐厅为你们演奏,我的心和你们在一起,希望你们能通过音乐感受我的心意。”这份毫无保留的真挚,让在场所有人都直呼太过瘾。
![]()
如今,他的告别巡演仍在继续,他用70年时光证明,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落幕。它会像佩佩父亲说的那样,飞到宇宙的尽头,成为永恒的温暖。那些跨越时光与国界的情感相拥,也会在琴弦的振动中,永远延续下去。
*采访&撰稿:陈文静
**现场摄影:李乐为
《有点艺思》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推出的一档有趣的、思辨的、包罗万象的对谈栏目。我们将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们轮番做客分享与艺术有关的有趣视角、脉络和趋势,聊聊他们关心的世界与生活。将斑驳流溢的声光魅影折叠成一次酣然尽兴的对话,揉进花与云。足迹吻开角落尘泥,看草虫漫步,听鸟儿呢喃,希望你与我们一起,通过这档栏目关注当下文化审美,拓展对艺术认知的新边界。
演出推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