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美会谈搞出了个大新闻,双方终于达成阶段性共识,算是给持续多年的经贸对抗降了温。
这波操作没有谁占了绝对上风,更像是互相给台阶的务实选择,中国拿到了关税减免和部分制裁解除,美国则换来了稀土管制的放松。
本来以为这只是中美之间的利益交换,没想到最坐不住的是欧盟,德国更是直接180度转向,总理高调喊出“不能由中美决定技术的未来”,这话听着挺硬气,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背后的被动。
![]()
中美共识落地,企业终于敢签年框了
中美这波共识,最直接的受益者其实是企业。
中国这边,之前特朗普时代加征的高额关税,一部分延期一年,一部分直接下调,现在剩下的税率已经很低,甚至比不少美国盟友都划算。
企业最怕的就是政策反复,关税忽高忽低,订单根本不敢接长的。
![]()
现在关税稳定了,“敢签年框”的信心一下子就足了。
产业链最怕的就是外迁,而稳定的税负预期,再加上中国本身的供应链协同优势和工程师红利,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小了很多,自然愿意加码。
美国那边也不亏,稀土管制放松解决了他们高端制造的资源痛点。
本来想,这种利益交换会不会只是表面功夫,但后来发现,双方还把芬太尼相关议题和关税调整绑在一起谈,这其实是扩大了合作的可控空间,让降温不是昙花一现。
![]()
当然,中国也不是“赢麻了”,只是把对抗的火压了一截,有些细则还没完全定下来,但大势已经很明朗。
全球都在搞“加税潮”,中国能通过博弈把关税压下来,这份成果已经很不容易。
欧盟困局:喊着自主,却没了谈判筹码
中美这边握手言和,欧盟瞬间就没了“联合美国”这个挡箭牌。
![]()
之前欧盟还敢对中国电动车加关税,靠着的就是盟友叙事撑着,现在中美降温,他们只能直面和中国的商业竞争。
德国的转向其实挺无奈的,他们拆了核电,电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根本没底。
AI、半导体这些产业都是靠电堆起来的,电力问题不解决,再先进的技术也容易空转。
更何况,美国还想让欧盟去工业化,把他们绑在自己的能源车上,帮着分担债务,长期下来,欧盟丢的可是工厂、工人和产业根基。
![]()
最可惜的是中欧投资协定,当年被欧洲自己卡住了。
本来欧盟可以借着这个协定,把和中国的市场绑得更紧,用“双供应源”分散风险,还能在电动化、绿电这些赛道联合攻关。
搞不清他们为啥非要把“价值观”看得比产业利益还重,合作又不是投降,企业要的是订单,工人要的是薪水,税收要的是来源,这些都不是意识形态能解决的。
欧洲企业其实有不少优势,机床、材料、传感器都是世界顶尖水平,但再好的技术也需要量产场景迭代。
![]()
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欧洲企业要是能进来跑一圈,研发和成本曲线都能重塑,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赢。
日韩那边也挺郁闷,之前投了大笔资金到美国,还答应买大量农产和天然气,拿到的关税优惠却不如中国。
在经贸合作里,务实的利益交换远比盲目站队管用。
中美阶段性降温,给全球产业链留了个修复窗口。
![]()
欧盟现在的选择很关键,要么继续当情绪化的裁判,对着“价值观”喊口号,要么就下场当选手,拿出实际的产业合作和市场开放作为筹码。
技术的未来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一个个项目落地、一次次合作积累出来的。
欧盟要是真不想让中美决定技术走向,就得先把电、关税、企业信心这些实际问题解决好。
地缘政治再复杂,日子终究要靠机器转起来。
![]()
与其站在门口看热闹,不如进屋坐下谈,把合作清单排起来,别等风云再起,才发现自己手里的谈判筹码早就没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