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登封街头,总能被那股焦香四溢的芝麻味勾住脚步。烧饼铺子里,师傅手起手落,揉面、裹酥、贴芝麻、入炉,动作行云流水。不过几分钟,一个个外焦里嫩的焦盖烧饼就热腾腾地出炉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说来有趣,在登封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登封两件事,一看少林,二尝烧饼。”这座小城因少林功夫名扬四海,却也因这看似普通的烧饼,让无数游客记住了这座城的味道。
传承千年的老味道
你可知道,这焦盖烧饼背后还藏着一段历史故事?相传南宋时期,岳飞曾到登封,百姓对他爱戴有加。后来听闻岳飞被害,当地百姓愤懑不已,便发明了这种烧饼,以表达对奸臣的痛恨。
最初的烧饼被做成乌龟形状,放在火上烤制。人们边吃边念叨:“秦桧秦桧你是鳖,吃你的肉,喝你的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充满故事性的烧饼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圆形。
 ![]()
据嵩山文化研究会考证,焦盖烧饼的技艺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胡饼工艺。登封地处中原要道,成为各地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经过千年演变,最终形成了这道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一口烧饼的匠心独运
别看只是个烧饼,制作起来却大有乾坤。传统的焦盖烧饼制作要经历2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师傅的手艺和经验。
和面是关键。发面和死面的比例要拿捏得恰到好处,通常用六成发面搭配四成死面。这个配比还要根据季节变化灵活调整,夏天少一点,冬天多一点,全凭老师傅的手感。
成型更是技术活。每个烧饼都要经过包酥、捶打、贴芝麻等步骤。芝麻必须提前浸泡一整夜,这样烤出来才会香气扑鼻,而且不易脱落。
 ![]()
烤制最见功夫。传统的炭火炉子,先烙后烤,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不熟。老师傅们往往一守就是几十年,才练就这身本事。
地道的登封焦盖烧饼必须达到“放那儿能滚,敲着能响”的标准。即便是放凉了,依然保持着外焦里嫩的特质,连没牙的老人都能享用。
令人难忘的三重口感
刚出炉的焦盖烧饼,轻轻掰开,你能清晰地看到它的三层结构:
,密密麻麻的芝麻覆盖在金黄的饼面上,厚度约莫三毫米,这就是“焦盖”名字的由来。
中间是松软咸香的内层,油酥在这里完美渗透,既保持了面团的松软,又增添了浓郁的咸香风味。
 ![]()
最下层是绵软劲道的底层,保留了发酵面团特有的弹性,厚度约有两三厘米,吃起来特别有嚼劲。
最特别的是,上面的焦盖可以整片揭下来,就像打开一个美味的宝藏。这种独特的吃法,既有趣又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百变吃法,样样精彩
在登封,焦盖烧饼的吃法可谓花样百出。刚出炉的热烧饼单吃就足够美味,但当地人还发明了更多诱人的吃法。
烧饼夹豆腐串是最经典的搭配。剖开热乎乎的烧饼,夹入卤得入味的豆腐串和茶叶蛋,再淋上一勺辣椒油,那滋味,真是绝了!
 ![]()
搭配烩羊肉或胡辣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把烧饼掰成小块,泡在汤汁里,既能品尝到烧饼的焦香,又能享受汤汁的鲜美,一举两得。
如今,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还出现了许多创新吃法。比如夹入梅干菜扣肉,或者搭配冰淇淋,给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技艺的新生
做烧饼是个辛苦活,从早到晚都要守在炉火旁。传承人孙江林就因此落下了腰疾,但他依然坚守着这门手艺。“成了非遗之后,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如是说。
如今在登封,除了老字号的孙家烧饼,高记烧饼也颇受食客青睐。每天清晨,店铺前就排起长队,有本地熟客,也有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
每次看到烧饼铺前排队的人群,我都会心生感慨。本地人熟练地点单:“夹俩豆腐串,多放辣!”游客们则迫不及待地品尝着第一口烧饼,脸上写满惊喜。
这小小的烧饼,承载的不仅是千年的技艺传承,更是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它用最朴素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到访登封的食客。
如果你来登封,别忘了尝一尝这地道的焦盖烧饼。相信这一口酥香,一定会成为你对这座古城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