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速度前所未有。网络让我们跨越语言与疆界,更深地彼此联结,文化的流动因而更加频繁而开放。然而,数码媒介也在不知不觉间让我们远离了“书写”的身体性:键入替代了刻写,滑动掩去了纸墨的呼吸与阻力,个人经验被压扁为高速的符号交换。正因如此,回到文字的源头、回到手与眼的协作,重新感受书写如何在时间中留下痕迹,便具有了特别的当代意义。我们更需要的是交流、是相互照亮。
![]()
张维宁
![]()
展览现场
张维宁的展览追寻同一条线索:跨文化/跨时间的对话:从甲骨文到线形文字B、从荷马史诗到现代诗句,展示文字作为文化与情感的共通纽带。参展的创作将古典学与古文字作为灵感与元素,将书写、影像与研究交织在一起——不是对古老形体的复刻,而是对“文字如何成为文字”的追问:当符号从事物中抽离,又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被翻译、被重新赋义,进而参与构筑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多语的互证与互译中,汉字的笔势与希腊、拉丁字母的形体彼此呼应;甲骨文与古希腊字母的轮廓被同构,历史与当下并置为同一个现场。
![]()
展览现场
张维宁以跨学科的视野与扎实的古典训练,长期研习古希腊与拉丁传统,亦在中法英多语语境中穿梭。他将文字视为一种仍在发生的生命形态:以手为器,以时间为墨,让线条在当下再度显影。作品由此并非沉湎于怀旧,而是在数字洪流中重申书写的永恒力量,结合当代对字体设计的理解,——让观众重新听见笔触抵达纸面的细微声响,听见远古记忆在文字符号之间的回响,更听见西方与东方的文化的共鸣。
部分作品欣赏:
![]()
书,作者中英文署名
创作初衷:
大写的“书”字,既是书本,也是书写,极具张力的大字,“书写”本身为主题,署以作者中英文姓名,象征书写的主体和存在感。
![]()
希腊线形文字B,再创作
创作初衷:
以古希腊线形文字B字母表为原始素材,以中文书法的笔墨方式进行书写,结合字体设计的创作方式,体现视觉形态的力量,也力图呈现意义与形式的和谐交错。
![]()
拉丁语,古罗马神话诸神名字。
创作初衷:
素材为古罗马诸神的拉丁文名称,大写的,曾被刻写的拉丁字母,使用书法的笔意书写,以方块形式排列,既有现代设计的秩序感和张力,代表语言在不同书写范式下的美感和仪式感。
![]()
古希腊语,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节选,首篇第8-9行。意为:
“究竟是哪一位神,使他们(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陷入纷争与战斗?”
创作初衷:
作者书写古希腊荷马史诗原文,呈现英雄与神祇、命运与意志的张力。同时,作者也希望藉此提出类似的疑问:从荷马史诗的悲剧到现代社会的割裂,为什么人类社会存在不断的纷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