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始于少年时的同窗之谊,贯穿半生风雨,既有着挚友间的深厚羁绊,更藏着爱才惜才的赤诚与家国担当。两人的人生轨迹相互交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深耕不辍,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跨越时代的佳话。
1935年,杨振宁与邓稼先同时考入北平崇德中学,成为同班同学。少年时期的两人都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常常一起讨论书本上的难题,课余时间结伴同行,这份纯粹的同窗情谊,为日后的深厚联结埋下了伏笔。1941年,两人先后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求学,彼时虽处于抗战时期,校园学习条件有限,但他们都一心向学,时常一起泡在图书馆、实验室,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物理领域的疑问,这段共同求学的经历,让两人的友谊愈发牢固。毕业后,两人分别赴美深造,在异国他乡的学术环境中,他们仍保持联系,分享各自的科研进展,见证着对方从青年学子成长为具备顶尖专业素养的科研人才。
1969年,特殊年代的冲击波及邓稼先所在的221核试验基地。因基地搬迁途中发生几起事故,被部分人定性为“阶级敌人破坏”,基地掀起清查批斗之风。邓稼先因曾为受审查的科研人员辩解,受到牵连,被关入“牛棚”,遭受审查与批斗,科研工作被迫中断。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得知老友的遭遇后,心急如焚。他深知邓稼先在核物理领域的才华,更清楚其对中国核科学事业的重要性,救邓稼先,既是出于多年友谊,也是为祖国留住关键科研人才。
为让邓稼先脱离困境,杨振宁利用自身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与人脉,多方奔走。他通过国内学术机构、访华友人传递会面诉求,在公开场合提及与邓稼先的同窗情谊,间接引起相关部门关注。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缓和,杨振宁冲破限制回国访问,抵达北京后便明确提出要与邓稼先会面。这一诉求得到周恩来总理重视,经协调,邓稼先被从基地召回北京,脱离了困境。
久别重逢后,两人褪去客套,畅聊许久。他们聊起西南联大与美国留学时的学习经历,交流各自在科研中的探索——杨振宁分享自己在统计力学、场论研究中的突破,邓稼先则谈及核物理研究的技术难点与实验心得,言语间满是顶尖科学家的专业共鸣与老友间的默契。这份惺惺相惜,无关功利,老友源于对科学的热爱与多年的信任。
在科学报国的道路上,两人都交出了厚重的答卷。邓稼先回国后,隐姓埋名扎根戈壁,带领团队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为中国国防事业奠定重要基础,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杨振宁在物理领域成果丰硕,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等,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晚年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与科研推广,为中国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
![]()
两人的友谊,历经岁月考验,既有着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也有着学术上的相互欣赏,更有着共同的家国情怀,成为科学界一段真实而动人的佳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