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福,隐患猛于虎”,这句老话在伊朗设拉子再次被血泪印证。当地时间 11 月 1 日,这座历史名城的液化石油气加注车间突发剧烈爆炸,瞬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钢罐碎片飞溅四周,附近房屋玻璃被震得粉碎。消防部门火速奔赴现场,拼尽全力才控制住火势,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还是造成 9 人受伤,其中 2 人伤势严重需住院治疗。要知道,设拉子并非首次遭遇爆炸噩梦,2008 年当地清真寺曾发生导致 214 人死伤的惨剧,而近几年伊朗从港口到炼油厂、从煤矿到车间,爆炸事故就像 “按下葫芦浮起瓢”。当安全事故成为常态,伊朗民众的平安日子,到底该向谁讨要?
爆炸现场的惊魂时刻,让每一位亲历者都心有余悸。住在车间隔壁的杂货店主阿里回忆:“当时正给顾客找零,突然一声巨响,货架上的商品全砸了下来,我抱着孩子连滚带爬冲出店门,回头一看,车间已经变成一片火海,液化石油气钢罐的爆裂声此起彼伏。” 附近居民纷纷逃向空旷地带,有人只来得及穿拖鞋,有人怀里还抱着没关火的锅。虽然消防人员反应迅速,但爆炸引发的次生风险让救援步步惊心 —— 一旦液化石油气罐连环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对当地民众来说,这场爆炸不仅带来了身体伤害,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如今路过车间废墟,仍能看到有人驻足叹息,后怕不已。
![]()
更让人揪心的是,伊朗的安全事故早已不是 “偶然事件”,而是成了高频发生的 “民生痛点”。翻翻近年的新闻就知道,2024 年克尔曼市连环爆炸致 93 人死亡,南呼罗珊省煤矿瓦斯爆炸夺走 51 条生命;2025 年 4 月阿巴斯港爆炸造成 14 人死亡、750 多人受伤,而这座港口承担着伊朗 55% 的非石油货物进出口任务。从炼油厂到港口,从煤矿到液化气车间,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设施频繁出事,背后藏着难以言说的困境。就像当地工程师穆罕默德无奈吐槽的:“不是我们不重视安全,而是很多设备都超期服役,想换先进的检测仪器却受制裁限制,只能靠老经验排查隐患,这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
这些事故的频发,绕不开美国长期制裁带来的 “恶性循环”。制裁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伊朗难以获取国际先进的安全监测技术和设备,工业设施维护升级成了 “老大难” 问题。很多工厂的安全设备还是十几年前的老古董,精准检测和预警隐患根本无从谈起;国际企业怕受牵连纷纷中断合作,伊朗在能源、基建领域既拿不到资金支持,也学不到先进经验,基础设施老化、安全管理落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就像一辆年久失修的汽车,只靠贴补丁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早晚要出大事故。伊朗政府不是不想管,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限的资源既要应对外部压力,又要保障基本民生,安全投入难免捉襟见肘。
往深了想,每一次爆炸事故,炸碎的不仅是建筑和设备,更是普通民众对平安生活的期盼。安全是民生的底线,是发展的前提,可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伊朗民众的生命安全似乎成了被忽视的牺牲品。美国的制裁名义上针对的是特定政策,可最终买单的却是无数无辜百姓 —— 他们可能是杂货店老板,可能是工厂工人,可能是等待就医的病人。就像设拉子这次爆炸,受伤的民众没参与任何政治纷争,却要承受突如其来的伤痛和损失。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任何国际博弈,都不该以牺牲平民的安全为代价,人道主义底线绝不能被轻易突破。
其实,解决安全问题的钥匙,从来不在枪炮和制裁里,而在合作与包容中。伊朗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升级安全设施,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来打破困境;而国际社会也该明白,制裁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会制造更多人道主义危机。就像咱们过日子,家里的老房子要及时修,才能避免漏水倒塌,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更需要持续投入和国际合作,才能守护好每一个人的平安。
设拉子的爆炸声已经远去,但留下的警示却振聋发聩。伊朗未来还能避免类似的安全悲剧吗?国际社会该如何伸出援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觉得制裁与民生安全该如何平衡?伊朗要破解安全困局,最需要的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