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为你好”变成“我好累”——我们与孩子之间,隔着一座怎样的山?
当您的孩子在房间里紧锁门扉,留给您的是沉默的背影和渐行渐远的距离;当“厌学”、“休学”、“躺平”这些刺眼的词汇,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家庭上空,您是否感到无助、焦虑,甚至怀疑自己?
我们理解您的痛。
看着曾经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抗拒一切与学习和成长有关的事务,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
为什么自己养出了一个厌学休学的孩子?
今天我们也请您“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五种特质。
1. 把学习当成孩子“唯一价值”的父母
“别人家的孩子都考多少分?”
“你看看你,再不努力,以后怎么办?”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无比熟悉?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
当我们将这种观念内化,并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下一代时,往往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将孩子的价值,完全等同于学习成绩。
剥夺了自我探索的机会: 当孩子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被用来“刷题”、“提分”时,他们就没有机会去发现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这可能导致孩子对生活失去热情,对未来感到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除了“好学生”这个标签,还有什么值得被肯定。
制造“习得性无助”: 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状态,即使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很难达到父母设定的“完美”标准。这会让孩子产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的无助感,进而引发厌学情绪,甚至选择“躺平”来逃避失败。
扭曲的亲子关系: 当亲子沟通的核心总是围绕着学习成绩时,父母的爱就显得“有条件”。孩子会认为,只有考得好,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一旦成绩下滑,就会感受到失望、批评甚至被抛弃的恐惧,亲子关系自然充满隔阂。
“分数至上”的父母,就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炸弹一旦引爆,可能就是孩子难以挽回的厌学和休学。
![]()
2. 批评多、鼓励少的父母
“你怎么又做错了?”
“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看看人家XXX,再看看你!”
这些刺耳的声音,是否经常在您的家庭中回响?
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去发现孩子的缺点,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却忽视了那些闪闪发光的优点和微小的进步。
批评,成了父母表达“关爱”的主要方式,而鼓励,则显得吝啬而遥远。
负面情绪的“传染”: 父母的负面情绪,如不满、失望、指责,会像病毒一样感染孩子。长期生活在批评声中,孩子会变得敏感、易怒、缺乏自信,甚至发展出防御性的行为,比如对抗、撒谎,或者彻底地沉默。
“失败者”的标签: 当孩子反复听到自己“不行”、“笨”、“没用”时,他们会逐渐内化这些负面评价,真的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生活热情,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厌学便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安全感的缺失: 鼓励和肯定,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当父母总是专注于挑剔,孩子会感到不被爱、不被接纳。这种不安全感,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容易选择退缩和放弃。
3. 过度包办的父母
“你鞋带没系好,我来帮你!”
“这个作业太难了,我帮你写吧!”
“别去跟那个同学玩,他那样的人品,会带坏你!”
“包办一切”,听起来似乎是出于爱,是怕孩子吃苦,怕孩子犯错。
然而,这种“好心”,却可能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包办的父母,就像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铺满了软垫,却剥夺了他们学习走路、奔跑的机会。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父母总是替孩子“铺平道路”,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一旦遇到父母不在场的情况,或者难题超出父母“包办”的范围,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恐慌。
自我效能感低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如果孩子从未独立完成过任何事情,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缺乏自信和行动力。
对挫折的极度恐惧: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当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面临挫折,就容易崩溃,无法承受失败的痛苦。厌学和休学,有时是孩子用来应对这种极度恐惧的“防御机制”。
独立人格的缺失: 孩子需要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来构建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包办,意味着父母替孩子做出了太多决定,孩子就失去了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个体的机会。
![]()
4. 自己一事无成,却要求孩子“登顶”的双标父母
“我当年要是……现在就好了!”
“你可不能像我一样,一辈子平庸!”
有些父母,自己的人生并未达到理想的辉煌,却将所有的希望和未竟的梦想,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用最严苛的标准要求孩子,而对自己,却可以“宽容”得多。
这种“双标”的期待,是让孩子最感到窒息和不公的。
投射未竟的梦想: 父母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会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替他们完成遗憾,实现曾经的辉煌。
弥补人生缺憾: 孩子成为父母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被赋予了“补偿”父母人生缺憾的使命。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为自己而活。
不公平的期待: 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标准,与对孩子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会感受到这种不公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例如,父母自己作息混乱,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父母沉迷手机,却指责孩子玩物丧志。
“我为你付出一切”的道德绑架: 有些父母会用“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来要求孩子回报,这是一种隐形的道德绑架,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
5. 总是传递焦虑、让孩子“内耗”的父母
“你看,隔壁小明又拿奖了!”
“高考一年比一年难,你现在不努力,以后就没机会了!”
“万一……怎么办?你有没有想过?”
“未雨绸缪”是好事,但过度地放大风险,不断传递负面预期,就成了“焦虑传递”。
这类父母,总是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并将这种担忧传染给孩子,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内耗”的形成: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当这种情绪长期、反复地传递给孩子时,就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持续的心理压力。孩子会因为担忧未来而无法专注于当下,不断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陷入“想得多、做得少”的恶性循环。
削弱内在驱动力: 恐惧和焦虑,是外在的压力源。长期依靠外在的恐惧来驱使孩子,会严重削弱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孩子会变得被动,只为避免惩罚或满足父母的焦虑而行动,而非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和成长。
“灾难化思维”: 总是放大负面可能,会让孩子形成“灾难化思维”。一点小小的挫折,都会被孩子解读为“天大的灾难”,从而产生极度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影响情绪健康: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孩子,容易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与鱼和海教育一起,找回亲子间的温情与力量
![]()
写到这里,我们知道,您或许在这些描述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也为孩子的未来感到一丝忧虑。
请不要自责,更不要绝望。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鱼和海教育,正是看见了您和孩子共同面临的困境。
我们深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厌学、休学、亲子关系紧张、作息紊乱、手机成瘾等复杂问题,并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往往深深植根于家庭教育的土壤中。
我们不贩卖焦虑,我们只提供专业、温暖的陪伴和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果您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