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最近李尚龙发了一条视频,我看转发都超10万了。
他到底说了什么呢?我想结合我自己的观点,来聊聊这个话题。
2025年初,硅谷的寒冬似乎格外漫长。Meta、Google、Amazon、Salesforce、Adobe……一连串科技巨头的名字后面,都跟随着令人咋舌的裁员数字。成千上万的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这些曾被视为“智力精英”的群体,正被成批地请出公司大门。与此同时,这些公司却在另一条战线上,投入巨资,疯狂抢购英伟达的H100、H200,甚至未来的B100芯片。
这背后,是资本逻辑的深刻转向:企业不再需要那么多“智力”,而是需要越来越多的“算力”。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替代故事,而是一场关于生产要素价值重估的革命。过去20年,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是“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巅峰。谷歌的口号“Don’t be evil”背后,是对“最聪明大脑”的崇拜;Facebook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依赖的是工程师的创造力和产品经理的洞察力。那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人力,特别是高智力的人力,是稀缺资源,是资本追逐的对象。
但今天,风向变了。生成式AI的爆发,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和多模态模型的成熟,正在重新定义“智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一,智力的“外部化”与“商品化”。
过去,一个顶尖工程师的智力,是内嵌于其个体的、难以复制的资产。他的经验、直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公司的核心机密。但今天,当一个工程师在GitHub Copilot的辅助下,能以3倍速度写出高质量代码;当一个产品经理用Claude分析海量用户反馈,瞬间生成产品路线图;当一个设计师通过Midjourney在几分钟内产出数十版创意方案时,个体智力的“边际价值”被急剧稀释。
AI模型,通过吸收全人类的知识结晶(代码、文档、设计、论文),将“智力”从个体身上剥离,封装进一个可复制、可分发、可调用的“黑箱”——大模型。这个黑箱,就是新的“智力资产”。它不再属于某个员工,而是属于拥有算力和数据的平台。资本发现,与其支付高昂的薪资去雇佣100个年薪30万美元的工程师,不如投资5000万美元购买算力,训练一个能在90%场景下替代这100人的AI系统。长期来看,后者成本更低,且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第二,算力成为新的“生产资料”。
在工业时代,生产资料是土地、工厂、机器。在信息时代,生产资料是服务器、网络、软件。而在智能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是算力——具体而言,是用于训练和推理大模型的GPU集群。
英伟达的市值在2025年突破3万亿美元,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一,绝非偶然。它卖的不是芯片,而是“智能时代的石油”。台积电的3nm、2nm产能,成了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云计算巨头(AWS, Azure, GCP)的财报中,“AI优化实例”的收入增速远超传统业务。
资本逻辑在此刻变得异常清晰:谁控制了算力,谁就控制了未来。 裁员省下的钱,不是进了股东口袋,而是被迅速转化为对英伟达订单的预付款,对数据中心的扩建,对下一代AI芯片的投资。Meta在2024年宣布将年度资本支出提升至450亿美元,其中超过70%用于AI基础设施。这比雇佣1万名工程师的年成本(约30亿美元)高出一个数量级。资本的选择,一目了然。
第三,组织的“轻量化”与“敏捷化”。
庞大的人力组织,曾是科技巨头的象征,如今却成了“低效”的代名词。层级、会议、跨部门协调、知识传承……这些“智力协作”的成本,在AI时代显得尤为沉重。一个由AI代理(Agent)驱动的“智能工作流”,可以7x24小时运行,无需休假,不会跳槽,错误率随数据迭代而下降。
企业开始追求“最小可行组织”(Minimal Viable Organization)。核心团队负责战略、创新和与AI系统的“对话”(Prompt Engineering, Fine-tuning),而大量执行性、重复性、甚至部分创造性工作,被交给AI代理网络。这导致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向“星型”转变:中心是少数决策者和AI管理者,外围是庞大的、可动态调度的AI“数字员工”。
裁员,因此不仅是成本削减,更是组织重构。它标志着企业从“人力密集型”向“算力密集型”的转型。那些无法与AI协同、或其工作内容易被AI标准化的岗位,首当其冲。
那么,人类的智力还有价值吗?
当然有,但价值的重心正在迁移。
未来的“高价值智力”,不再是执行层面的“know-how”,而是:
定义问题的能力(Problem Framing): 在模糊的现实中,精准提出“正确的问题”,这是AI目前无法自发完成的。
跨领域连接的洞察力(Synthesis): 将看似无关的知识、数据、趋势进行创造性连接,产生颠覆性创新。
伦理与价值观的判断(Judgment): 在AI给出的多种选项中,基于人类社会的复杂伦理做出最终抉择。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构建(Relationship): 领导力、同理心、情感共鸣,这些是AI难以复制的软实力。
简言之,未来的智力,是“驾驭算力”的智力,而非“提供算力”的智力。
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你不需要恐慌,但必须清醒。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被清晰地描述成“步骤1、2、3”,那么它很可能在5-10年内被AI自动化。你的竞争力,将取决于你如何利用AI放大自己的独特价值。
学习使用AI工具,不是选修课,而是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那些AI不擅长的“元能力”:批判性思维、系统思考、创造力、情商。
对资本而言,这场逻辑的转变才刚刚开始。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算力的军备竞赛会加剧,AI基础设施的集中度会提高,科技巨头的护城河会更深。但同时,也会催生新的机会:更高效的AI应用公司、更人性化的AI交互设计、更公平的AI治理框架。
硅谷的裁员潮,是旧时代的挽歌,也是新时代的序曲。它冷酷地宣告:在资本的天平上,算力,已取代人力,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生产要素。 而人类的使命,是学会在这场算力的洪流中,重新定义自己的智力价值,成为驾驭洪流的舵手,而非被淹没的沙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