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钓鱼作为金融领域主要的外部威胁之一,持续对金融机构的客户信任与资金安全构成挑战。本文基于近年来典型钓鱼攻击案例与防御实践,系统梳理金融行业在技术防控、流程管理、监管协同与用户教育四个维度的治理机制。研究表明,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应对日益智能化的社会工程攻击,需构建以“纵深防御+行为分析+快速响应”为核心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分析RMM工具滥用、AI生成诱饵等新型攻击特征,提出优化身份认证策略、强化供应链安全、完善跨机构情报共享等实践路径。研究强调,治理成效取决于技术部署与组织能力的协同演进,为金融行业提升钓鱼风险应对能力提供可操作的框架参考。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引言
网络钓鱼(Phishing)作为一种以欺骗性通信手段诱导用户泄露敏感信息的攻击形式,自21世纪初出现以来,已从简单的邮件仿冒发展为高度专业化、产业化的网络犯罪活动。在金融行业,由于其业务本质涉及资金流转与身份认证,成为网络钓鱼攻击的高价值目标。据Anti-Phishing Working Group(APWG)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金融服务类钓鱼站点占比连续八个季度居于首位,占全球总量的37.2%。
尽管金融机构普遍部署了反钓鱼系统、多因素认证(MFA)与终端检测响应(EDR)等技术措施,但攻击成功率并未显著下降。其根源在于,网络钓鱼本质上是“人”的漏洞而非“系统”的漏洞。攻击者通过社会工程学手段绕过技术防线,利用用户认知偏差实现突破。因此,单纯依赖技术封堵的治理模式存在局限性,亟需从组织治理层面构建系统性应对机制。
本文聚焦金融行业的网络钓鱼治理实践,结合近年来典型攻击模式演变与防御经验,探讨技术、流程、人员与监管协同的综合治理路径,旨在为金融机构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风险防控框架。
二、金融行业网络钓鱼的攻击特征与演化趋势
(一)攻击目标与核心动机
金融行业网络钓鱼的主要目标包括客户身份凭证(用户名/密码)、支付信息(银行卡号、CVV)、一次性验证码(OTP)以及企业内部权限(员工账户、API密钥)。攻击动机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常见形式包括账户盗用、资金转移、信贷欺诈与勒索软件投放。
根据Verizon《2025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DBIR),在涉及金融行业的安全事件中,83%的社会工程攻击以获取访问权限为目的,其中91%通过钓鱼邮件或钓鱼网站实现初始入侵。这表明,网络钓鱼仍是金融领域最有效的初始攻击向量。
(二)典型攻击模式分析
仿冒银行门户与移动应用
攻击者注册与真实银行域名高度相似的URL(如“icbc-bank.com”冒充“icbc.com”),搭建视觉一致的登录页面,诱导用户输入账户信息。此类攻击常通过短信(Smishing)或社交媒体传播。
钓鱼邮件与鱼叉式攻击(Spear Phishing)
针对银行客户或员工的定制化邮件,内容涉及“账户异常”“贷款审批”“内部审计”等高紧迫性场景,嵌入恶意链接或附件。2024年某区域性银行事件中,攻击者伪造总行IT部门名义发送“系统升级通知”,诱导37名员工安装含RMM工具的载荷,导致内网横向渗透。
供应链钓鱼与第三方服务滥用
利用金融机构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如支付网关、云服务商)名义发起钓鱼攻击。例如,通过伪造“Stripe账单提醒”或“AWS费用超支”邮件,诱导用户登录虚假管理后台。
AI增强型钓鱼(AI-Enhanced Phishing)
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攻击者可批量生成语法自然、语境贴合的钓鱼内容,并根据目标画像动态调整话术。部分案例显示,AI生成的钓鱼邮件在语法正确性与情感表达上已接近人类水平,显著提升点击率。
(三)新型技术手段的融合
近年来,攻击者开始结合远程管理工具(RMM)与自动化框架提升攻击持久性。如Red Canary披露的案例中,攻击者通过钓鱼诱导用户安装ITarian、Atera等合法RMM软件,利用其数字签名与正常通信模式规避终端防护,实现长期驻留与横向移动。此类攻击不再依赖传统恶意二进制文件,而是通过“白名单滥用”(Living-off-the-Land)策略降低检测概率。
此外,部分攻击链集成无头浏览器与自动化脚本,实现对多因素认证(MFA)的实时劫持。例如,在用户输入OTP后,攻击者通过中间代理服务器立即完成登录操作,绕过时间窗口限制。
三、金融行业网络钓鱼治理的实践框架
面对复杂多变的钓鱼威胁,金融行业逐步形成以“预防—检测—响应—恢复”为主线的治理闭环。该框架涵盖技术、管理与协同三个层面,强调多维度能力的整合。
(一)技术防控: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域名监控与恶意URL拦截
金融机构普遍部署域名监控服务,实时扫描与品牌相关的可疑注册域名(如变体拼写、同音词)。通过与DNS服务商、CDN平台合作,实现对钓鱼站点的快速查封。部分大型银行已建立自动化处置流程,从发现到下线平均耗时缩短至4.2小时(来源:FS-ISAC 2025年度报告)。
邮件安全网关与内容分析
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邮件过滤系统,识别钓鱼邮件的语义特征、发件人信誉与链接风险。结合SPF、DKIM、DMARC协议验证邮件来源真实性。某国有大行实践表明,部署DMARC策略后,仿冒邮件投递成功率下降89%。
终端行为检测与应用控制
在员工终端部署EDR解决方案,监控异常进程行为。针对RMM工具滥用风险,实施应用白名单策略,仅允许经审批的远程管理软件运行。同时,通过组策略限制非IT部门用户安装MSI/EXE程序,降低初始感染面。
身份认证增强与会话保护
推广使用基于FIDO2标准的无密码认证(如安全密钥、生物识别),减少对静态密码的依赖。对高风险交易启用上下文感知认证(Context-Aware Authentication),综合判断登录设备、地理位置、行为模式等维度风险,动态调整验证强度。
(二)流程管理: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安全基线配置与变更管理
制定统一的终端安全配置标准,包括浏览器安全策略、自动更新机制与插件管理。所有变更需通过审批流程执行,防止配置漂移导致防护失效。
事件响应与溯源分析
建立钓鱼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报告路径、处置流程与跨部门协作机制。对每起确认的钓鱼事件进行根因分析(RCA),识别流程漏洞并推动改进。某股份制银行通过建立“钓鱼事件知识库”,实现同类攻击模式的快速识别与阻断。
第三方风险管理
将网络钓鱼风险纳入供应商安全评估范畴,要求合作方具备相应的安全控制能力。对涉及客户触点的第三方服务(如短信平台、营销系统)实施定期渗透测试与合规审计。
(三)用户教育与意识提升
分层培训与模拟演练
针对不同岗位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对普通客户,通过官网公告、APP弹窗提示常见骗局;对内部员工,开展季度钓鱼模拟测试,检验识别能力。某城商行数据显示,连续两年开展模拟演练后,员工点击率从18.7%降至3.1%。
举报机制与反馈闭环
提供便捷的钓鱼信息举报渠道(如专用邮箱、APP内按钮),并对有效举报给予激励。建立反馈机制,向举报者通报处置结果,增强参与感。
(四)监管协同与行业合作
监管合规与标准遵循
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反钓鱼指引。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建立钓鱼风险监测与处置机制。
情报共享与联合行动
参与金融行业信息共享与分析中心(FS-ISAC)等组织,与其他机构交换威胁指标(IOCs)、攻击手法(TTPs)与防御经验。在重大攻击事件中,通过跨机构协作实现快速联防。
四、治理实践中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金融行业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反钓鱼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对抗持续升级
攻击者利用云存储(如Cloudflare R2)、合法CDN与加密通信规避检测,传统基于IP或域名的黑名单机制效能下降。需转向基于行为分析与机器学习的动态识别模型。
内部人员风险不可忽视
员工误操作仍是主要突破口。部分机构存在安全策略执行不到位、权限过度开放等问题。应强化最小权限原则与定期权限审查机制。
跨机构协同效率待提升
情报共享仍以非结构化文本为主,自动化集成程度低。建议推动标准化威胁情报格式(如STIX/TAXII)在行业内的应用,提升响应速度。
基于上述挑战,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深化行为分析能力
整合终端、网络与身份日志,构建用户与实体行为分析(UEBA)模型,识别异常登录、数据访问与远程控制行为,提升对“合法工具滥用”的检测精度。
强化供应链安全管控
将反钓鱼要求嵌入第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安全责任边界。对关键供应商实施远程安全评估,确保其防护水平与金融机构保持一致。
建立快速撤销机制
针对RMM工具滥用场景,开发集中管理平台,支持一键卸载代理、吊销访问令牌与阻断控制台连接,缩短攻击窗口期。
推动认证机制革新
加快向无密码认证迁移,减少对易被窃取的静态凭证依赖。探索基于设备绑定与持续认证的新型身份验证模式。
五、结语
网络钓鱼治理是金融行业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影响客户信任与业务连续性。本文研究表明,面对不断演进的攻击手段,单一技术方案已难以应对复杂威胁,必须构建涵盖技术防控、流程管理、人员教育与行业协同的综合治理框架。
当前,金融行业的治理实践已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但仍需在行为分析、供应链管控与跨机构协作方面持续深化。未来,随着生成式AI与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普及,钓鱼攻击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应保持技术敏感性,推动安全能力与业务发展的同步演进,确保在动态威胁环境中维持稳健的防御态势。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