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早知道手术要人命,说啥也不让他上手术台。” 看着诊断证明上 “呼吸衰竭” 四个字,李江的家人至今没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个身高 174 厘米、体重 268 斤的河南汉子,本想靠切胃手术瘦下来见相亲对象家长,却在术后第五天永远离开了人世。
![]()
七天生死线:从手术台到 ICU 的坠落
时间回拨到 9 月 30 日,李江揣着对 “瘦身变帅” 的期待,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入院记录里藏着他的难言之隐:一年里莫名胖了 80 斤,晚上睡觉鼾声能吵得邻居敲门,平躺根本没法喘气,还查出了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被诊断为 “代谢综合征”。
10 月 1 日的术前讨论记录显示,他的 BMI 指数高达 44(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远超 “极重度肥胖” 标准(BMI≥32.5)。
但在手术同意书上,李江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两天后的上午 10 点,他被推进手术室,这场 “腹腔镜下垂直袖状胃切除术” 足足做了 2 小时 10 分钟 —— 比常规的 1-2 小时手术时间偏长。
术后李江直接被送进 ICU,当晚 11 点就出了状况:睡眠呼吸暂停引发呼吸性酸中毒,只能靠无创呼吸机维持呼吸。可谁也没料到,第二天他就被转入普通病房。转折发生在 10 月 4 日清晨 6 点 40 分,睡梦中的李江突然没了呼吸,5 分钟内被紧急送回 ICU 抢救,但一切都晚了。
10 月 5 日 7 点 36 分,死亡证明上的 “呼吸衰竭” 四个字,为这场减肥闹剧画上了悲剧句号。
![]()
手术不是 “减重捷径”:这些风险被忽略了?
“切胃手术可不是减肉的‘菜刀’,这是跟心脏搭桥同级的四级高风险手术。”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姚云峰主任曾明确指出,这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3.3%,死亡率虽低于 0.5%,但胃漏一项的死亡率就达 5%-10%。而李江的情况,几乎踩中了所有高危雷区。
从医学角度看,他的身体早发出了预警信号。术前 “平躺不能入睡” 的症状,是典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这类患者术后呼吸衰竭风险是普通肥胖者的 3 倍以上。
更关键的是,这类患者术前通常需要用一周无创呼吸机改善肺功能,还得做 “多导睡眠图” 监测呼吸状况,但目前公开的记录里并未提及这些准备流程。
术后的诊疗节奏也透着蹊跷。10 月 2 日刚出现呼吸性酸中毒,3 日就转出 ICU,这与 “胖人术后需监测 2-3 天呼吸” 的医学规范明显不符。
要知道,肥胖者胸腹部脂肪会挤压肺部,术后伤口疼痛又让人不敢深呼吸,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就会堆积成 “呼吸毒药”,李江从酸中毒到呼吸暂停的过程,完全符合这个恶化逻辑。
![]()
院方回应与第三方鉴定:责任边界待厘清
面对质疑,院方给出了两点回应:一是强调抢救及时,“5 分钟内完成转运抢救,措施符合规范”;二是提出已与家属共同委托卫健委做第三方死因鉴定,“以鉴定结果定责”。目前郑州市卫健委已介入,督促双方沟通。
但网友的疑问并未消散:术前对睡眠呼吸暂停的评估是否到位?术后转普通病房的决策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恐怕要等鉴定报告给出答案。
毕竟对患者来说,切胃手术有严格的准入门槛 —— 要么 BMI≥32.5,要么 BMI≥27.5 且合并严重基础病,且必须排除手术禁忌证。李江虽然符合手术指征,但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的疏漏,可能才是悲剧的关键。
![]()
减肥没有 “急行军”
这场悲剧戳破了 “切胃 = 快速瘦身” 的幻想。就像杨天真在社交平台说的,她 5 年前做完切胃手术,直到最近半年坚持每周运动 3-4 次,才真正瘦下来。要知道,手术只是切掉了胃容量,术后若不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不仅可能复胖,还会面临营养不良等远期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陈伟主任曾提醒,肥胖本质是代谢性疾病,需科学干预:先通过营养科评估调整饮食,再结合运动康复,最后才考虑药物或手术手段。可惜李江没等到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把手术刀当成了 “救命稻草”。
如今,李江的入院记录还摊在家人的桌上,那些 “体重增加 40 公斤”“睡眠打鼾” 的字迹,成了再也无法挽回的遗憾。而这场悲剧留给所有人的警示很明确:减肥可以急,但生命等不起。
本文系社会新闻/真实案件改编,本文图/选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