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逝世后,翁帆在清华园的身份早已超越大众过往的固有认知——她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的职业身份立足,更兼具多重专业资质与社会角色。
作为建筑历史系博士、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她从未局限于“杨振宁先生伴侣”的标签,而是以独立学者的姿态活跃在学术与公益领域。
这份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并非荣誉性头衔,而是实打实的职业担当:翁帆与清华高研院签订了五年合约,核心职责是系统整理杨振宁先生2000-2022年的手稿、邮件、批注等珍贵资料。编纂《晨曦集》续编及杨振宁学术全集,同时牵头相关学术团队推进资料梳理工作。
除此之外,她还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研究员,开设了2学分、32课时的选修课程《近代建筑田野调查》,同时担任杨振宁先生生前设立的“青年建筑史基金”管理人,负责项目筛选与评审,更以“中西建筑对话”特展总策划的身份,推动建筑领域的学术交流。
在杨振宁先生24日的追悼会之后,翁帆的日程始终围绕学术工作与责任推进:25日,她在清华大学主讲主题演讲并进行全球直播。
本周一,她按计划带领学生开展圆明园田野调查,中午同步处理杨振宁先生的遗产相关事宜,还向导师群发了下周的工作汇报预告。
后续,她将重点整理1971年至1972年的中美科技交流信件,计划再推出两卷相关著作《远行与归来》。
此前,她曾与杨振宁先生合著一书,书中没有华丽辞藻与豪言壮语,只用朴实文字记录了两人一起去香港看海、结伴旅行等日常片段,其中翁帆撰写的几篇文章共计5000余字,满是生活本真的温度。
长久以来,大众对翁帆的关注多聚焦于她与杨振宁先生相差54岁的感情,不少人带着偏见揣测她是“追逐物质的依附者”,甚至在杨振宁先生逝世后,过度关注她将获得多少遗产。
但这些表象背后,是一个深耕专业、坚守职责的独立女性——从建筑历史博士到清华研究员,从课程教学到基金管理,从学术整理到展览策划,翁帆早已用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专业实践,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与追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