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叔,62岁,家住山东农村。风风雨雨过了大半辈子,他自认身板结实。可今年春天,他发现下体有些异样:偶尔刺疼、红肿,有时还伴随分泌物。他觉得“不碍事”,以为是“小毛病”,随便搽点药膏就算应付过去。
直到半年后偶然体检,医院诊断让全家都傻了眼,阴茎癌晚期。医生追溯病因时,赵大叔一脸尴尬地道出自己的陋习:20多年不注意个人清洁,尤其是从不认真清洗私密部位。
![]()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小习惯”,竟然成了生命的隐形杀手?他的经历,让许多中老年男性开始深思:忽视私处卫生,真的会引发严重疾病吗?我们还有机会预防吗?
其实,阴茎癌虽较少见,但近年来在我国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逐年攀升。本期文章带你了解:阴茎癌为何潜伏无形?忽视私处清洁背后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哪些改变能有效预防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阴茎癌并不是“罕见病”。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三万例左右,超80%病人在50岁以上,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多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阴茎健康的因素,除了年龄、HPV感染之外,长期包皮垢堆积、卫生清洁不到位,也是重要诱因。
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一项涵盖1200例阴茎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近78%的受访者存在包皮难以上翻、清洗不彻底的情况。包皮垢中含有致癌物质(如亚硝胺、HPV病毒等),长期刺激黏膜,极易引发局部慢性炎症,一步步演变为癌变。
另一项《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年发布的多中心调查也指出:不良卫生习惯导致外生殖器慢性感染,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出3-4倍。值得注意的是:“不注意清洁”的人中,有超过65%完全没有症状意识,延误了早期就医。可见,这一看似私密的“小事”,实则事关生死。
许多像赵大叔一样的中老年男性,总觉得“洗洗没必要”,但其实,忽视卫生带来的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医学研究数据显示,以下几种危险变化,常常悄然到来:
![]()
感染反复难愈:包皮垢长期堆积,极易滋生细菌,慢性包皮龟头炎、尿道炎发生率较普通人高出约4.2倍。有炎症不及时治疗,局部黏膜持续受损,癌前病变随时可能发生。
异味、红肿和出血:若日常清洁欠佳,阴茎表面常出现异味、红斑、糜烂或点状出血。据协和医院随访数据,约31.8%的男性首次就诊时已出现这些症状,仅5%认为有必要就医,绝大多数误以为“小事情”。
癌变风险加剧:包皮、包皮垢是HPV等高危病毒的“温床”,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炎症积累,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分析,40岁以上包皮过长男性如不规律清洁,发生阴茎癌概率增至正常值的2倍以上。
![]()
影响伴侣健康:卫生习惯不佳,不仅仅是自身问题。HPV病毒可通过性行为传染,约有17.6%的配偶会因此出现宫颈炎甚至前期癌变。夫妻双方都应重视。
作为一线泌尿外科专家常说:“大部分晚期阴茎癌患者,都是输在了最初的坏习惯,和‘不愿开口、不愿多洗’这点自尊上。”可惜,等出现明显肿块、明显溃烂或疼痛时,多为晚期警号,结局令人痛惜。
疾病的发生虽带有偶然,但通过科学、细致的日常管理,绝大部分阴茎癌其实可以预防。权威指南给出了几点操作性强的建议,建议广大中老年男性和家庭认真践行:
坚持每日温水清洁:无论是否包皮过长,建议每天淋浴时用清水轻柔清洗外生殖器,尤其是包皮下部位。如包皮过长,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上翻清洗,不可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液,避免局部损伤。
![]()
定期体检早防早治:每年接受1-2次泌尿系统体检,关注有无局部红斑、溃烂、包皮难以上翻等异常。若有异味、流脓、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忌拖延。
出现问题及时规范就医:很多男性羞于启齿,常常用偏方自我处理。医学建议:若发现包皮过长、局部反复发炎,必要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手术矫正(如包皮环切术)。包皮手术可使相关疾病发生率下降近56%。
伴侣双方共管健康:夫妻/伴侣之间要加强沟通,彼此提醒,规律清洁和健康体检,是预防妇科疾病和男科癌变的一体两面。
生活习惯协同优化:均衡饮食、多饮水、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有助于提升整体免疫力,从根本上降低癌变风险。
![]()
实际临床经验反复说明:只要坚持科学清洁+重视健康管理,超95%的相关病变都能有效预防。而一旦疏忽、放任“小毛病”,很可能踏上“肿瘤曲线”。健康,正是每一天的自律积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