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历翻至11月7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这一天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更是古人智慧与自然规律的深刻体现。立冬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察与总结。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做好以下五件事,不仅能顺应自然规律,更能为身心注入能量,助你平安度过寒冬。
![]()
**一、饮食调养:补冬不如补霜降,立冬进补正当时**
民间素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但现代营养学揭示,此时进补需讲究科学。根据中医"秋冬养阴"的理论,立冬后应增加温性食物摄入,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搭配山药、红薯、南瓜等根茎类蔬菜,既能补充热量,又能增强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立冬(2025年)恰逢甲辰年尾,五行中"辰土"当令,建议多食黄色食物如小米、玉米、胡萝卜,以健脾养胃。同时,冬季干燥,雪梨银耳羹、百合莲子粥等润燥食疗方也值得推荐。切记避免盲目大补,尤其是三高人群,应咨询中医师辨证施膳。
**二、起居有常: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明确记载冬季养生要"早卧晚起,以待阳光"。现代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会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导致生物钟紊乱。建议立冬后适当调整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可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对于必须早起上班的人群,可通过午休20-30分钟弥补睡眠不足。居室环境也需注意:北方暖气房间应保持湿度在40%-60%,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南方湿冷地区则需注意除湿保暖,被褥定期晾晒。特别提醒中老年人,清晨血压高峰时段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心脑血管意外。
![]()
**三、运动养生:冬练三九,讲究方法**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的谚语确有科学依据。冬季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推荐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或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需特别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至少15分钟;尽量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阳光充足时锻炼;雾霾天改为室内运动;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着凉。对于慢性病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携带急救药物。今年立冬后恰逢寒潮频繁,户外运动务必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风防滑措施。
**四、情志调摄:使志若伏若匿**
冬季日照减少易引发季节性情绪失调(SAD)。古人主张冬季情志应"若伏若匿",现代心理学则建议通过多种方式保持情绪稳定: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光照,阴雨天可使用模拟日光灯;培养书法、插花等静态爱好;与亲友保持适度社交。临床数据显示,立冬前后抑郁症就诊量增加约20%,若持续两周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今年冬季星象显示土星驻守水瓶座,人际关系易生摩擦,更需注意沟通方式,避免争执伤神。
![]()
**五、防病准备: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立冬后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特别预警新型流感病毒株H5N8可能出现变异。建议重点做好三项防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期为10-11月);随身携带防疫包,含口罩、消毒湿巾等;学习"呼吸导引术"——晨起闭目叩齿36下,以舌搅海(在口腔内搅动)生津后分三次咽下,此法源自《诸病源候论》,能增强呼吸道黏膜防御力。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备足常用药物。家中应检查取暖设备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
立冬作为冬季之始,既是自然规律的重要节点,也是人体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五件事看似简单,实则是古人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完美融合。从今日起,让我们顺应天时,调整身心,以最佳状态迎接寒冬。记住,真正的养生不是追逐玄妙之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当春风再度拂面时,你定会感谢此刻认真对待立冬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