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A股市场有个挺有意思的传闻在投资圈流传,说飞荣达要搞个1000亿定增收购英维克。
消息一出,大家都懵了,这两家公司啥时候扯上关系了?
![]()
结果飞荣达火速辟谣,这才避免了一场舆论风波。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传闻能传开,本身就挺值得玩味的。
在数据中心遍地开花的今天,英维克可是个香饽饽,它就是那个为英伟达提供一站式液冷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借着AI的东风一路走高。相比之下,靠薄膜开关起家的飞荣达,知名度确实低了不少。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市场会把这两家公司放在一起讨论?飞荣达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跟液冷龙头英维克相提并论?
业绩比拼,后来者的逆袭之路?
先来看最新业绩,这可是实打实的硬指标。
英维克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0.26亿,同比增长40.19%;净利润3.99亿,同比增长13.13%。在数据中心散热需求爆发的当下,这个成绩确实亮眼。
![]()
但令人意外的是,飞荣达的表现同样不俗。10月13日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预计在2.75亿-3亿之间,同比增速高达110.8%-129.96%。单看增速,飞荣达比英维克还要猛。
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飞荣达第一次交出这样的成绩单了。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飞荣达的净利润就走出了"至暗时刻",实现了连续十个季度的高增长。这种持续性的增长,在制造业企业里相当难得。
![]()
回顾历史,飞荣达在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50.31亿、1.89亿,基本回到了2020年的高光时刻。要知道,就在三年前的2021年,公司还因为消费电子行业下行,净利润大幅下滑85.59%至仅0.3亿。
这种从谷底快速反弹的能力,背后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小面板"到"多面手"的蜕变。
要说清楚飞荣达是做什么的,得从它的发家史说起。
1993年公司成立时,主要做薄膜开关,就是电子设备上那些小小的控制面板。这业务虽然稳定,但想象空间有限,业绩一直不温不火。
转机出现在1997年,飞荣达抓住了华为这个重要客户。凭借着连年评级"A"的产品质量,飞荣达不仅稳住了薄膜开关的订单,还顺势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电磁屏蔽材料。
![]()
这个转型相当成功。飞荣达从最初的海外代理逐步发展到自主研发,陆续拿下了戴尔、诺基亚、联想、微软等巨头的订单。到2025年上半年,电磁屏蔽材料业务贡献了7.83亿收入,占总营收的27%,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业务。
但飞荣达的野心不止于此。面对2021年的业绩低谷,公司开始积极拓展新业务,把原有的导热材料"包装"升级成了热管理业务。就是这个转变,让飞荣达成为了英维克的竞争对手。
如今的热管理业务,已经为飞荣达拿下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重要客户,提供散热器、液冷板等产品。同时,随着消费电子行业回暖,华为Mate60、Mate70等高端机型的发布,也为飞荣达带来了大量订单。
![]()
针对高端机型对散热的苛刻要求,飞荣达还研发出了微泵液冷产品,能以更薄的厚度、更轻的质量实现更高的散热效率。这个创新,让它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与英维克的差距,虽然都在做散热,但飞荣达和英维克的打法完全不同。
英维克是典型的"专家型"企业,专注于精密温控业务,提供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它的产品覆盖了冷板、快速接头、CDU等液冷整条产业链,而且在英特尔、英伟达的数据中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相比之下,飞荣达更像是个"杂家"。它的热管理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液冷板、均温板等零部件领域,应用场景以汽车电子热管理、储能热管理为主。在大型数据中心这个高端市场,飞荣达的客户储备确实不如英维克。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毛利率上。飞荣达整体毛利率常年保持在19%左右,而英维克的毛利率接近30%。差距的背后,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壁垒的不同。
不过,飞荣达正在努力缩小这个差距。英伟达这样的数据中心客户,无疑是飞荣达梦寐以求的,公司也一直在为达成合作努力。但要实现"质变",确实还需要时间积累。
![]()
新蓝海人形机器人的想象空间。
既然在热管理领域短期内难以超越英维克,飞荣达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线,进军人形机器人。
2025年上半年,飞荣达战略投资了深圳果立智能科技,这家公司是业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研发商。这个投资决策相当有眼光。
要知道,在特斯拉、宇树科技等大厂都在推进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的当下,这个市场正在快速升温。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飙升至5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
![]()
灵巧手作为推动机器人向智能化、拟人化发展的核心硬件,在产业链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盈利能力。果立智能研发的"枭尧灵巧手"自由度高达28个,甚至比特斯拉Optimus Gen-3还多6个,在灵活性上更胜一筹。
这个布局对飞荣达来说意义重大。除了开拓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高自由度的灵巧手产品能够顺利量产,必将推动飞荣达的毛利率再上一个台阶。
出海战略,用全球市场提升盈利水平。
除了拓展新业务,出海也是飞荣达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公司在稳步推进越南生产线建设,同时在美国圣何塞、芬兰赫尔辛基、日本和韩国设立了多个海外销售网点。这些布局的目的很明确:提高对海外订单的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成果已经显现。从2017年上市到2024年,飞荣达的海外业务营收从2.344亿增长到11.19亿,翻了将近5倍。更诱人的是,海外客户更愿意为高质量产品支付溢价,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毛利率能达到30%左右,比国内市场高一倍。
这种"内外兼修"的战略,让飞荣达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有了更多底气。
![]()
飞荣达董事长马飞在近期内部会议上表示:"制造业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选择的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只要坚持技术投入,市场会给我们应有的回报。"
这种务实的态度,体现在公司的每一个战略决策中。比如在拓展热管理业务时,飞荣达没有盲目追求短期效益,而是坚持自主研发,一步步积累技术专利。马飞常说:"客户今天可能因为价格选择你,但明天一定会因为品质留下你。"
在面对新业务选择时,他也展现出惊人的定力:"我们不追逐每一个热点,但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与公司核心能力相匹配的趋势。"
言西认为飞荣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进化能力"。
这家公司从薄膜开关起家,先后拓展到电磁屏蔽材料、热管理业务,现在又布局人形机器人。每次行业出现变化,它都能快速调整方向,这种灵活性在制造业企业里很难得。
从投资角度看,飞荣达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1.连续十个季度的增长不是偶然,说明公司的转型战略确实见效了。特别是净利润从2021年的0.3亿回升到现在的近3亿,这个修复幅度相当可观。
2.从华为到宁德时代,再到正在攻关的英伟达,飞荣达的客户名单越来越亮眼。这不仅是订单的保障,更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3.投资果立智能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个时点把握得很好。既避开了在液冷领域与英维克的正面竞争,又提前卡位了一个高增长赛道。
飞荣达业务线铺得比较开,如何平衡各业务线的资源投入是个挑战。另外,人形机器人毕竟还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总的来说,在当前AI、数据中心、新能源等多个赛道并行的环境下,飞荣达这种"多腿走路"的策略反而可能更具韧性。如果能在毛利率上持续提升,公司的估值还有很大修复空间。
回过头来看那个收购传闻,虽然是个乌龙,但也反映出市场开始重新认识飞荣达的价值。
![]()
这家公司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次的转型升级。从薄膜开关到电磁屏蔽,从热管理到机器人,飞荣达总能在行业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说英维克是液冷领域的"专家",那飞荣达就是以热管理为基,不断向外拓展的"多面手"。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这种灵活性可能正是它最大的优势。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zbyzby_233 (请说明身份来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