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站起来就觉得天旋地转,以为是低血糖没吃饭,有人记性变差,以为是年纪大了脑子“自然退化”,还有人总觉得手麻脚麻,睡一觉也不见好,还当是坐姿不对压到神经。
这些状况看似鸡毛蒜皮,真追究起来,还真不一定只是“小问题”。很多时候,这些反复出现的现象,是身体发出的警告:脑供血可能已经出了问题。如果一直当没事处理,不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还可能把轻症拖成重疾。
![]()
先说头晕这事,大家可能都经历过。可如果头晕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早上起床、低头系鞋带、转身时就像坐上了“旋转木马”,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反复头晕和脑供血不足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大脑对血液的依赖极高,占据全身氧气供应的20%以上,但自身储存能力却很差,一旦供血不稳,大脑的反应会立刻体现出来。
![]()
有研究显示,在脑供血不足患者中,超过75%的人以反复头晕为首发症状。这个头晕不同于单纯的耳石症或低血糖引起的晕感,它可能伴有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甚至短时间意识模糊,有的人以为是累了,其实已经进入了血流灌注下降的阶段。如果这时候不管,可能发展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下一步就是缺血性脑卒中。
除了头晕之外,记忆力突然开始罢工也不是啥好信号。有的人明明刚看过手机,却转身就忘记要干什么;刚说要烧水泡茶,水烧开了却忘了放茶叶;别说新事记不住,就连家里人交代过几次的老事也常常记混。
![]()
这种“断电式”的记忆减退,不一定只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背后可能也是脑供血不足的信号。大脑中的海马体是管记忆的区域,它对氧气和营养的依赖极高,缺血缺氧时最容易“出问题”。
多项神经影像研究已经证实,脑部血流灌注下降,会使海马体功能受损,导致短期记忆混乱和注意力下降。
![]()
在笔者看来,这种变化往往被人忽视,认为是“没休息好”,殊不知可能是脑动脉狭窄已久的结果。一旦这种状态延续半年以上,不及时处理,可能真的会演变成更严重的认知障碍。
再说手脚麻木的问题,这种现象看似普通,实则藏着不少隐患。特别是那种没有压到神经、没坐太久、早上醒来就觉得手脚像戴了“隐形手套”的感觉,不痛不痒但就是不听使唤,甚至走路时腿脚配合不过来,站久了还发沉。
![]()
这种麻木其实是脑部感觉中枢供血不足后神经传导功能受影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部分专门负责传递四肢感知,如果供血下降,神经信号就会减弱,导致肢体出现“假性麻痹”现象。
据统计,在接受脑血流评估的中老年人群中,有高达40%以上的人,在初期阶段并没有明显头痛、意识障碍,首发症状就是肢体麻木。
![]()
这种麻不是像针扎一样的刺痛,而是偏向“迟钝感”、“不灵活”,很多人以为是关节炎或者颈椎病,结果一查,脑血管都已经开始出现闭塞迹象了。
从脑供血的角度来说,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问题。
这些病都会影响到血液流通的“管道”,当大脑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血液支持,就会表现出各类功能下降。
![]()
但大脑又不会像其他器官一样立刻报警,它的表现总是慢悠悠的,像“磨人”的信号,等人发现时,往往已经有点晚了。
脑供血不足早期往往没有特别典型的表现,一切都藏在日常的小细节里。头晕、记不住事、麻木、走路不稳、反应变慢这些,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套“前奏”。
![]()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即便知道这些症状存在,也常常选择“忍一忍”、“等一等”,等身体“自己缓过来”。但脑供血不足一旦进入反复状态,每次短暂的缺血都是对脑细胞的一次损伤。
有研究指出,反复的脑供血不足会导致神经细胞功能紊乱,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最终引起脑区结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是不可逆的,不是多睡几觉、多喝点水就能解决的。
![]()
有些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记忆混乱、说话含糊、肢体不协调,很快又恢复了正常,其实这种情况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被称为“小中风”,它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前兆。如果此时还不引起重视,真正的大病可能很快就会登场。
脑供血不足并非老年人的“专利”,现在不少中青年人也频繁被波及。原因很多,包括熬夜、抽烟、饮食油腻、精神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
![]()
这些生活习惯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液粘稠度升高,让本就“辛苦工作”的脑血管更加负担沉重。一些三十多岁的人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比例也在增加,特别是血压波动大、三高控制不良的人群。
在神经内科门诊,三四十岁就有轻度脑供血异常的人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颈动脉彩超、不重视脑部检查,以至于病情被拖延。
![]()
从检查角度看,想判断是否存在脑供血问题,常用的有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手段。
这些工具能帮助医生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脑部供血状态、脑组织是否已有缺血灶等信息。有些人做了脑部核磁共振后发现存在“脑白质稀疏”或“腔隙性脑梗”,其实这些往往是反复缺血后的痕迹,虽然当时没什么症状,但也提示着潜在风险已经存在。
![]()
有一点必须明确:脑供血不足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个问题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像是身体的“预警机制”,一旦出现了信号,就说明大脑的血液供应开始吃紧。
只看症状去缓解不够,核心还得查明诱因,是高血压控制不好?还是血脂太高?或者颈动脉斑块增多?找到病因,才是关键的一步。
![]()
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关键在于别等到症状严重、生活受限才后悔去看医生。有些事早一点查,处理起来也简单得多。
不管是日常感觉到走路脚飘、说话卡顿、动作变慢,还是觉得头晕头沉、注意力跟不上,都不能一笑而过。越是这种看起来“小毛病”的信号,越要当回事。
![]()
身体的语言很诚实,它不会无缘无故反复提醒人自己。每次头晕、每次记忆断片、每次手脚发麻,可能都藏着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
人到中年,身体的恢复力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强,血管老化、代谢减缓,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让大脑成为“缺血重灾区”。
![]()
大脑是整个身体的指挥中心,一旦供血出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别看只是三个小信号,背后却可能是动脉硬化、血管堵塞、微循环障碍的组合拳。
如果忽视,发展为脑梗、脑出血的风险就不远了。有些人走进医院时还以为是累了,检查完医生告诉他已经出现大面积梗死,这种结局其实完全可以提前避免。
参考文献: [1]李雪. 脑供血不足早期识别及干预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4):256-260. [2]王志强. 头晕与脑血流异常的临床关系分析[J]. 中国神经病学杂志,2023,41(7):481-485. [3]赵丽萍. 手脚麻木的神经病理机制及脑部血供相关性研究[J]. 现代医学,2024,52(3):138-141. [4]陈建. 认知功能减退与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5,45(1):15-20. [5]刘文杰. 经颅多普勒在脑供血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1(9):605-609. [6]孙晓红. 中青年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特点与预防对策[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5,19(2):94-9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