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沈巍在“明止堂字砖馆”里徜徉,多次提到,这样的场面很震撼。
在沈巍的语境中,当得起“震撼”一词的,没有几家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
而从目前我们耳闻目睹来看,“明止堂字砖馆”是第一家授以“震撼”誉称的博物馆。
“明止堂字砖馆”与之前沈巍出入的艺术殿堂相比,它更多的显示出一种原创性,一种史料质地,一种粗砺的历史符码珍存。
走在“明止堂字砖馆”里,可以从那些砖石的文字上,看到历史上的大事件、小纪事,无数个砖块合成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这些字砖,可以成为历史的注脚,如同一块棱镜片,可以折射出全息的中国历史图景。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字砖还在用另一种有形的符号与文字,填补着中国历史,揭秘正史中没有去关注或不屑去关注的现实秘辛。所以,这些字砖能够独立历史之外,开创了一本中国历史的平行世界的传奇。
“明止堂字砖馆”馆主朱明歧收藏的刻在字砖上的文字,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补遗。他主编的“字砖研究”从2016年到2020年,已经在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三辑。
![]()
而这些字砖上的文字,朱明歧将其拓印出版,其中《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分成墓志、地券两册。尤其是墓志一册,收录了馆主在江西抚州搜集到的墓碑,他将这些碑上刻录的文字集萃出版,可以说,每一篇墓志,就是一个人物传记,可以看到大历史里被遮掩的社会底层的生活与情感层面。
![]()
宋史学界耆老、上海师范大学原教授朱瑞熙在该书序言中这样动情地提到了这些传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這些墓誌和買地券爲我們留下了宋代社會生態的各個方面,諸如在婚姻方面,記録了一段段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有的簡直是生死戀。有的丈夫親自爲亡妻撰寫墓誌銘或地券,丈夫自稱“孝夫”,直書亡妻的名諱,稱其爲“夫人”;妻子爲亡夫撰寫的墓誌銘或地券則自稱“孝妻”或“妾”。這與後來的只稱已婚婦女爲某氏,如趙王氏、張李氏等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婦女的尊重和婦女社會地位之高。——
朱明歧的著作还有《明止百砖》,对古砖中的图码进行了注释解析:
![]()
![]()
![]()
《古砖荟》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以线装本的形式面世,古色古香,又别有洞天。
![]()
![]()
![]()
可想而知,沈巍来到这博大的字砖碑刻的文化殿堂,连呼“震撼”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知音发自肺腑的感叹。他说:“到这里来呢,就(有)这种震撼力,震撼。你们一点不注意,他(朱明歧)注意到了,收集了这么多,你不可想象。平时好像生活当中没有这么多的。”
而在他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也就是2022年3月份那一次,他初次感受到这里丰厚的历史积淀,同样以“震撼”来表达他的激动溢于言表的心情。当时他的身边陪同他的就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朱明歧,沈巍毫不吝啬他将他所能想到的他经常调侃地冠之以“拍马屁”的赞誉倾泻出来:
![]()
——在这里震撼吧。你现在在穿越历史啊。我们现在是东汉。但是你想想你费了多大的这个代价和精力啊,这个厉害啊。现在开句玩笑,这东西你要捡多长时间才能捡到这个东西啊?大家看这个(有没有)震撼感?围绕这个,跟大家讲是不是一个(砖)像一本书一样啊?他是一块块砖,但是这个砖上面,实际上就是文化,就是历史的痕迹在上面的。——
![]()
沈巍不断地声称震撼,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粗砺、笨拙、毛糙的砖石碑刻后边的洞穿中国历史、贯穿中国文化的巨大能量与恒久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将沈巍在“明止堂字砖馆”所感到的视觉上与心灵的震撼稍作归纳:
一是看到了历史的坐标。
沈巍一踏进“明止堂字砖馆”,便从那些字砖上铭刻的年号上,看到了它相连的历史事实,每一块砖,就是一个历史年代的固态凝结。所以,沈巍诗意地说:“我们现在来参观呢,就相当于跟古人在进行对话。”他让博物馆恢复了生机,看到了冰冷历史后面的灵魂搏动。
在永和年号的砖头前,沈巍想到了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这块砖是王羲之写《兰亭序》的那年产生的。永和九年的这一年,就在绍兴出土的,非常巧。永和九年而且就在绍兴出土的,《兰亭序》就在绍兴写的,文章肯定是王羲之写的。但是这幅书法作品是不是王羲之写的,我们有争议的。因为大家看看这个书法,跟王羲之的书法完全是(两样),有人质疑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非常成熟的楷书,只有隶书。那你们看到的就是个隶书啊。这块砖呢,就是让你很有感慨,想到了王羲之,而且王羲之写兰亭就在绍兴,也是永和九年,这块砖就是那年遗留下来的,相当于是王羲之跟它同一个时代,但是王羲之已经变成灰了,这块砖还在。”
而永徽四年的凤凰砖,沈巍看到了这背后的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嬗变:“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这块砖意思说这一年诞生了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完备的法律,叫唐律。所以他认为这块砖特别精美,而且还有凤凰纹饰,所以特地把它拓下来放在这里,字是模子就刻出来的,特别精美的,所以放大给你们看。”
走在这些砖石面前,就像走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廊道中。
![]()
二是看到了世情的照壁。
砖石的死的,甚至那些碑刻,很多都是死亡后的生命记载。但是,沈巍却从这些失去生命力的石头与没有呼吸的记载里,读到了过往年代里的人情世故与真情厚谊。
在汉代石棺上的摇钱树图饰上,沈巍看到了遥远年代与当下现实亘古不变的中国人的逐利情结,并用他的一贯的调侃口吻,揭示出这种共情性背后的荒唐感:
——这是个石棺,它石棺关键在于什么?关键在于它上面的花纹纹饰。这个是什么呢?是摇钱树。这个摇钱树很简单,实际上就是汉代版的暴富的那种。好像现在没有人叫我写“暴富”。现在网上很流行两个字,暴富,就是立马暴富。这个摇钱树在古代是“圆”(币),我明天给你画纸币的。
也就是说他希望死了之后,继续生活在这个空间当中。他这个摇钱树呢,是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想象的,就是圆币。现在你们要的是一张张的,那明天给你们画啊。一抖,全散下来了。
![]()
……中国人想富了,从汉代就开始了。人家死了,你看在墓上还要画个摇钱树,还想再到那个世界还要把钱摇过来。那么你们活着,更应该正大光明的。你明天进来,说沈老师,给我画一个摇钱树。然后我就说:怎么这样?你怎么满脑子钱?你就说怎么样了?劳动致富很光荣,我希望天天在家里摇钱,一摇一摇摇摇来了。还有个办法,摇钱树那个人民币上,不写数字,写大哥的名字。摇啊,嘉年华,你们的摇钱树就是大哥,大哥的名字挂在一摇,大哥来了。哈哈哈——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积淀,历久弥新。即使到了网络时代,摇钱树情结依然鲜活,沈巍将摇钱树联想成“摇大哥树”,不能不说是对网络时代人性的贪利情结的寻根问祖归类。
三是看到了生命的过道。
砖石是沉默的,人类只能作为一种过客,纷纷攘攘走过它的面前,因此,走在这些历史的沉默的永恒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与短暂,因此,中国文化里占据庞大类别的“思古之幽情”也必然出现在沈巍的慨叹中。
上面,他就说王羲之早已消失不见,但他那个时代的砖头依然骨骼硬正地接待着新的人类过客。
![]()
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明止堂字砖馆”里,沈巍带着大家准备离开,看到经过的地方,有一块“赤乌年间”的砖头,他有感而发:“我们上海有一个寺庙是在赤乌年间造的,就是静安寺。三国吴赤乌年间(建造的)静安寺,那么这块砖也就是想当年是跟静安寺同年代的一个砖。但是静安寺已经是不知道翻修几遍了,这块砖还永恒的躺在泥里面。”
在一块秦砖面前,沈巍说道:“这个是秦始皇兵马俑里面出土的砖,什么字都没有,所以它叫素砖。他这里写的蛮有趣的。这是宫廷里面的一块砖,他想象这块砖呢好像有生命,他想象这块砖曾经见到过蔺相如拿着这个和氏璧过来,写的很有这个深情。”
见了世面的秦砖,今天宠辱不惊,大智若愚,在拜访它的人类面前,装得不名一文,但这些砖石,如果有生命的话,何尝不会笑看人世的浅薄与傲慢呢?
![]()
李白说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折射的是人与月亮之间的短暂与永恒的关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可以看出,一个月亮之下,流走了多少观望的生命啊。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这边的人类世界也许早已时过境迁,但那旧时月依然纹丝不动地进行着它流转的偷窥日程,而人类这边的心绪还保持着往昔的多少呢?
![]()
沈巍对文化、对历史、对人世的解读,有着他的独到的吸引人之处。“明止堂字砖馆”的堂主三年前邀请沈巍来参观,是把他当成知音来看待的,而沈巍再访“明止堂字砖馆”,也是向更多的他的知音,传输中华文化的沉默的背后那些鲜活的面容,勾勒中国人千年不变的相似的人情心理,更激发起的是珍惜光阴、“不再辜负余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再向虎山行搏击,将传播文化的努力与实践达到最大的阈值。
![]()
这正是沈巍目前正在做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