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是变相加班吗?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不是限制自由吗?又是妥妥的“为你你好”。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北石家庄一家医院组织员工跑操。“第一次见到医院还需要大夫跑操的……也怪不容易的……五圈呢!”据极目新闻报道:这家医院规定,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五点半跑五圈,大概两公里,除病房值班的和手术室里正在进行手术的医生护士外,行政后勤及医护人员都要跑步,跑前查人数点名,跑不了的开假条。
10月31日上午,该院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跑步都是在下午下班之后,在院区里跑,跑步是为了把医护人员的身体锻炼得更好,值班的医护人员留下,其余的能跑的都可以参加,还鼓励病人也参加,当然也会保证患者的安全。
尽管舆论场上“形式主义”“职场PUA”等批评不绝于耳,但冷静审视整起事件,或许我们不应太快对医院的初衷下定论——尤其当这一举措背后,牵动的是一个长期处于高强度、高负荷工作状态的特殊职业群体。
从具体安排来看,医院的跑操制度并非全无考量。它明确排除了值班和手术中的医护人员,允许特殊情况请假,这说明临床工作仍被置于首位。下午五点半虽接近下班时间,但两公里的跑程,大约二十分钟即可完成,与通常意义上的“加班”在时长与性质上并不完全等同。而鼓励患者参与、强调安全防护等细节,也透露出院方希望借此营造健康氛围,而非单纯管控员工。
公众对“职场边界”日益敏感,对强制活动的反感可以理解。但回到医护行业本身,我们或许更该看到这一群体真实的健康危机。2024年8月发布的《医护人员健康保障与风险管理白皮书》数据显示,60%的医护人员存在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健康问题,颈椎病、静脉曲张等职业性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40.2%的受访者存在抑郁倾向,高强度工作与职业暴露压力为主要诱因。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医院主动组织锻炼,未尝不是一种对员工健康的制度性关怀。
当然,任何管理方式都有优化空间。比如跑操时间是否可以更灵活?能否根据不同科室节奏制定差异方案?运动形式能否更多元,兼顾个人意愿与身体条件?这些讨论是有建设性的。但“如何做得更好”与“是否出于善意”,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指向执行方法,后者关乎初衷本质。
在人人热衷“贴标签”的舆论场中,我们尤需警惕非黑即白的判断逻辑。当看到医护人员集体跑操,不妨先放下“形式主义”的成见,换位思考:如果他们是我们的家人,常年超负荷工作、缺乏运动,我们是否也希望他们能有机会走出诊室,活动一下僵硬的肩颈、透一口气?
健康中国,需要从守护每一个群体的健康做起。而当医院开始关注医护人员的身体,我们不妨多给一些理解的空间,推动善意的举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毕竟,医护健康,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