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十三妹
这几天,重庆工商大学的一位女大学生火了。
起因是因为老师课堂提问她没有回答上来,而另一名男生却给出了正确答案。
然后她便怀恨在心,在学校论坛上以匿名的方式诬陷该名女老师“刻薄”、“媚男”,迅速把女老师推到风口浪尖。
但随后的2小时,该名老师上演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反击。她迅速找到网站管理,查到女生信息并固定证据,并在班级群里公开艾特这位女生,让她拿出证据。
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年轻人的脆弱心态:将老师提问视为“刁难”,将同学的正确回答衬出自身不足的事实转化为对老师的怨恨。更值得警惕的是,打拳竟然打到了法学老师身上。
![]()
这种行为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已超出普通抱怨的范畴,而是有意识地利用舆论武器进行恶意攻击。匿名发帖的行为本身,就表明其明知此举不当,却仍选择以最损害他人声誉的方式发泄私愤。
而受害老师的应对也堪称典范。在发现诬陷帖子后,她没有选择私下沟通或忍气吞声,而是迅速联系平台管理者固定证据,查清发帖人身份,随后在班级群里公开回应。这一系列动作体现了清晰的维权思维。
老师在群里的表态尤为有力:“我提问是怕你们学不会知识点,你们不严格要求自己,反而诋毁严格要求你们的老师,必须付出法律代价。”这句话不仅表明了教学初衷,更划清了责任边界。
![]()
过去三年,类似“小作文”几乎百试百灵:先贴“媚男”标签,再补“抑郁”或“ADHD”诊断,最后甩出“玉玉症”哭腔视频,就能让被指控者“先道歉自证”。这套组合拳的底层逻辑,是“身份政治+疾病叙事”双重豁免。
然而这一次,公众开始出现“脱敏”迹象:“媚男”量化不了,老师直接甩课堂录像,男女点名比例4:6;“ADHD”拿不出诊断,老师一句“请提交加盖骑缝章的门诊病历”就让对方闭嘴。
当“小作文”失去豁免光环,它就退回到本来面目:一份可能让你坐牢的呈堂证供。发帖两小时,女生删除所有社交平台,朋友圈签名改成“我已死,勿cue”。但“社死”不是终点。
目前学校已将案件移交学工部,依据《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第27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给予记过以上处分,进入档案;保研资格一票否决,考研政审需说明“是否受过处分”。
一句“我只是发泄”换来一生“高成本伴随”,这就是“零成本诬陷”时代的终结标志。
舆论狂欢里,老师被捧成“反杀女神”,可她自己说:“我一点也不想赢,我只想正常上课。”事件发生后,她不得不面对:课堂实时录播,防止再被断章取义;提问前先看学生脸色,生怕谁不高兴;期末给分先算“性别比例”,以免被说“偏心”。
当“严师”要先用法律武装自己,教育就已经被拉进“寒蝉模式”。我们赢得了对诬陷者的围观快感,却输掉了教师敢管敢问的底气。
下一次,当老师想提醒走神的学生,脑海里先闪过的可能是:“她会不会告我?”所以这不是教育的胜利,而是教育的“沙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之首,就是先学会把“成年人”三个字,写进行为,写进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