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数字,水分总是特别大。这边刚传出消息说俄军在红军城包围了乌克兰31个营,那边俄罗斯总参谋长自己汇报的战果却是“大约5000人”。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31个满编营怎么也得是几万人的规模了。这种天差地别的数字背后,藏着的既是信息战的烟雾弹,也是乌克兰军队捉襟见肘的残酷现实。指望靠这些夸大的数字来判断战局,还不如去研究星座靠谱。
事实远比“包围31个营”这种口号要复杂得多。问题的核心在乌克兰总司令西尔斯基的指挥风格上,他被人称为“拆东墙补西墙”的大师。由于前线兵力严重不足,他习惯于从各个还算完整的部队里抽调人手,这边一个连,那边一个排,临时拼凑成一支支“救火队”,哪里告急就填到哪里去。这种做法导致乌军的建制被打得稀碎,一个旅的番号下,部队可能散布在几百公里长的战线上。所谓的“31个营”,其实就是从31个不同番号部队抽出来的散兵游勇,被硬生生捏合在一起防守。
 ![]()
在红军城这个地方,俄军面对的根本不是31个建制完整的营,而是一支由多支部队残部组成的“杂牌军”,总人数大约就在五千人左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双方公布的数字会差这么多。乌克兰方面可以宣称有大量部队在坚守,而俄罗斯则可以根据实际人数来评估战果。这场战争打到今天,双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战场,试图在舆论上压倒对方。
那么,这个“包围圈”到底存不存在?严格来说,俄军玩的是一套经典的“围三缺一”战术。他们在红军城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取得了突破,但在西北方向故意留出了一个大约五到七公里宽的口子。但这绝不是什么慈悲为怀,通往外界的主要公路和铁路线,早就被俄军的炮火和无人机24小时“重点关照”,任何大规模的撤退或补给都无异于自杀。这个口子更像是一个心理陷阱,让守军心存幻想,从而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
 ![]()
乌克兰自己的记者也承认,被困在最南端阵地的士兵,如果想逃出生天,至少要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步行近二十公里,全程都暴露在俄军的火力监视之下。虽然物理上没有完全合围,但在军事意义上,红军城的乌军已经被装进了一个“口袋”里,这个口袋正在越收越紧。所谓的缺口,只是一个不断流血的伤口罢了。
“泽连斯基现在是两头堵。不摆出死战到底的架势,西方的援助就拿不稳;可真要是死磕,精锐部队就得不断往里填,一个一个消耗掉。”
红军城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乌克兰在整个顿涅茨克西南防线的后勤总枢纽。多条公路和铁路在这里交汇,一旦丢失,乌军南部战线的补给线将被彻底打乱,就像一个人的腰被斩断了一样。前线部队吃不饱、弹药跟不上,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更要命的是,俄军拿下这里后,就能直接绕到乌军苦心经营多年的斯拉维扬斯克等要塞群的背后,从侧后方发起致命一击。
 ![]()
这就让乌克兰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为了向西方金主证明自己“值得投资”,泽连斯基必须在每一寸土地上死战不退,哪怕是把士兵成批地送进“绞肉机”。可战争潜力完全不对等的消耗战,最终拖垮的必然是乌克兰自己。如果选择保存实力、主动后撤,又会给西方社会造成“乌克兰顶不住了”的印象,援助就可能中断。无论怎么选,都是一条通往深渊的下坡路。
这种困境并非只在红军城上演。在北边的库皮扬斯克,隔着奥斯基尔河东岸的乌军同样面临被分割包围的风险。渡河的桥梁早已被毁,补给和撤退只能靠小船,一旦河水结冰或是俄军加强火力封锁,河东的部队就会成为瓮中之鳖。士兵们私下里把渡河比作“铁人三项”和“冬泳”,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
 ![]()
指望俄军像二战一样打一场大规模围歼战,全歼数万乌军,可能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战争开始到现在,俄军更偏爱稳扎稳打,通过火力优势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迫使其自行崩溃或撤退。他们的目的不是吃掉多少人,而是通过持续的“放血”,让乌克兰军队的抵抗能力一点点流失,最终导致战局发生质变。
对乌克兰来说,真正的危机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失血。精锐老兵越打越少,补充上来的新兵缺乏训练和士气,防线上的窟窿越来越多,最终会在某个时刻引发连锁反应式的崩盘。战场上的天平正在明显向俄罗斯倾斜,留给基辅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