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如今要是在桂平说起灯光球场,起码有一半人是一头雾水,或者是“墨咁黑”(意思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可以这样说,灯光球场算是桂平最先修建起来的大型公共设施之一,同时期的还有电影院(浔州电影院)和大操场等。
![]()
那时候“新街”还没有出现。桂平的城市大小和格局,还停留在“东西七里三,南北三里七”,外加一个西街大小的区域里。为了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还有集会和体育训练需要。于是,在西城墙外,公园落斜的地方修建起一座“篮球场”、电影院,外加一个大操场(也就是如今的公园面前的广场)
为什么叫“灯光球场”?那是因为很多时候的篮球比赛和集会娱乐演出等节目,基本都是在傍晚开始,于是球场内光线是要齐备的。一开启的时候,场内明亮如昼,可以说是桂平城最亮的地方!“灯光球场”之名也就传开了!
那时候的灯光球场应该隶属体校,没有球赛和集会的时候,不是随便进出的,有铁将军把门,而成为体校的训练场地。记得那时候的在面对公园的一向有一个两层还是三层的建筑,中间是一个入口。有很多体育训练项目就在里面一楼,还有专门的训练队,威记记忆最深刻的是武术队、举重队、乒乓球队等。
之所以深刻,那是因为桂平也是出过举重冠军的,并且读书那会,班里有同学是举重队的;武术也是如此,那时候在城北小学读书,班里同学放学就去训练,有时候还可以光明正大“翘课”去参加比赛,加上那时候武术热门,让人羡慕不已!
记得灯光球场里经常有活动,比如单位或者厂之间的篮球赛,看过几场篮球赛,喜欢坐高处,看着整个球场,那种感觉相当热闹和充满激情。比如学校的一些文艺汇演或者庆祝活动等。
至于说大操场,在人少的时候还是很少去的,因为那时候曾经有过“打靶”集会,对于还是小孩子的威记来说,还是觉得那个地方有些恐怖。而城北小学的体育课,经常到大操场去上,因为那里有一个跳远的沙坑和跑道。
电影院就更不用说了,学校一年起码两场电影,只能到电影院去看,贯穿整个义务教育生涯。
可是,不管灯光球场、电影院还是大操场,都能感受到桂平这座城市在那个时代的一种向上的精神与面貌,外带一种安逸祥和的感觉。
简单来说,灯光球场的喧嚣与热闹,是那个年代桂平人共同的记忆。这些地方像老城的脉搏,跳动着最朴实的烟火气,每次有比赛和活动,灯光球场周边必定是摊贩众多,堪称美食天堂。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桂平城市的扩张,灯光球场消失了,大操场变成了广场,电影院也变得不起眼起来,那种独有的城市精神也渐渐远去。让人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滋味。
说熟悉,是因为桂平城虽然多了很多建筑,多了几条路,但是发展还依旧集中在两江夹角处,没有完全发展出南江和北江的区域。每次回桂平,感受不到它的多大变化。
说陌生,是因为很多曾经熟悉的建筑和地方都消失了!
对于城市来说,桂平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显现出一种疲态,比如在广西县域一哥的位置滑落,未来还有继续下滑的势头,真让人叹息。
如今走在桂平的街头,那些曾经承载着欢声笑语的角落已被崭新的商业楼和住宅区取代。江边的老榕树还在,只是树荫下乘凉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匆匆而过的外卖骑手。南江对岸的开发区建起的高楼,夜晚亮起霓虹时,倒映在江面上像一串浮动的宝石,却再难唤起当年灯光球场里那种炽热的共鸣。
桂平就像个捧着旧相册的老人,既舍不得丢弃发黄的照片,又不得不往新相册里添彩页。这种新旧交织的矛盾感,或许正是小城转型的阵痛——它既不甘心沦为时代的背景板,又尚未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叙事。
如今站在公园广场上,还能在某个瞬间听见当年的欢呼声从记忆深处传来——那是属于一代桂平人的青春回响。
精神也藏在心底!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