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家热气腾腾的铁锅炖:粉条吸饱了浓汤,土豆炖得软糯,大块的肉在汤汁里翻滚。要是告诉你,那香得让人直迷糊的"肉",压根儿没在猪圈牛棚待过一天,是科学家在干干净净的实验室里"种"出来的,你敢信不?
眼下,“人造肉”这词儿,正从科幻片里一步步往咱老百姓的饭桌上挪,技术真能彻底断了人类几千年的畜牧香火,让牧场里的牛羊猪鸡集体下岗吗?
![]()
眼前这盘子里的人造肉,其实分了俩道儿。一道是“植物基人造肉”,高手们把大豆、豌豆、小麦这些庄稼汉的收成,靠挤压、加热、调味的硬功夫,生生整出了肉的纤维感和香气,有名头的像“别样肉客”、“不可能食品”,超市冷柜里隔三差五就能碰上。
另一道更显高科技,叫“细胞培养肉”。这路子直接从活蹦乱跳的鸡啊、牛啊身上,用针取下一丁点肉,泡在营养液里像伺候祖宗似的养着,让它们自个儿分裂、生长,最后攒成肉块块。
![]()
2020年新加坡开了全球先河,点头让好食品研究所(GFI)支持的Eat Just公司卖人造鸡肉,到了2023年6月,美国那边FDA和农业部也给两家公司的培养鸡肉亮了绿灯。
不少人一听人造肉的招儿,眼睛一亮:哟,这要是铺开了,牧场可不就得关门大吉?牛羊鸡鸭们不就能彻底解放了?先别急,这事儿没这么简单。
技术成熟度还隔着一条河,眼下实验室里“种肉”,成本高得吓人,离着超市里跟真肉抢地盘还远着呢。培养肉要的血清、营养液金贵得很,培养罐子也得讲究,能量消耗挺大。
![]()
想把价儿打下来,大规模量产的路子还得摸索老长一段。植物肉倒是便宜些,可那份真肉的细腻肌理、喷香的油脂味,一时半会儿还学不精道。
再者畜牧业可不光指着咱碗里这块肉撑着。牛皮做的鞋子、羊绒织的暖和毛衣、鸡鸭身上的羽绒、猪骨熬的胶、牛身上炼的药……这些来自牧场的好东西,人造肉眼下可造不出来。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也说,畜牧业在全球,尤其是不富裕的国家,是千千万万人安身立命的饭碗。畜牧业没了,这些人怎么办?全球供应链怎么重新架起来?都是大难题。
![]()
人吃东西,认的是习惯,吃的是个念想。热气腾腾烤全羊的烟火气,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感,逢年过节杀猪菜的喜庆热闹,这些深植在文化里的滋味与情怀,实验室里精密的瓶瓶罐罐,一时半刻怕是难以取代。
消费者买不买账,心里头那道坎儿过得去过不去,真说不好。那人造肉真的来了,农场动物的日子会咋变呢?
![]()
大规模圈养、动物挤得挪不开窝的模式,没准真要成老黄历。人们对动物咋活的,会越来越上心。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这些团体多年呼吁的“动物福利”——让动物能自在走动、伸展身体、表达天性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会成为主流。
可能越来越多的农场会让鸡在草地上刨食,让猪能在泥地里打滚。就像欧盟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推的“散养”“有机”标准,动物确实能过得更舒坦点。
![]()
吃肉这事儿,选项肯定会更多,咱的餐桌上,人造肉、牧场里自然生长的肉、少量精细饲养的肉,可能各有各的位置。
荷兰合作银行2022年的报告就琢磨过,到2040年,培养肉可能占到全球肉食的不到5%,植物肉占到大约15%,传统肉还是大头。
农场主们也得跟着变,可能养的数量少了,但更重质量、更讲环保、更在乎牌子名声。就像一些欧洲奶农,现在主打“高福利牛奶”,专门卖给讲究这个的消费者。
![]()
至于猪牛羊鸡鸭的命,可能慢慢就变得不一样了。农场动物总数减少或许是趋势,但它们活着的时候,日子应该会比现在敞亮些。
一些特别少见的本地土种,因为肉香独特或者能适应特定环境,反而可能被更用心地保护下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强调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这些农家老品种,就是珍贵的宝贝。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