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崛起已经说了多年,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以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全国均线的表现,打破了“不东不西”的尴尬。这片占全国10.7%国土面积,承载25.7%人口的土地,GDP的全国比重稳步上升。
而由河南、湖北、安徽组成的“中部第一梯队”竞争也趋白热化。“中部第一省”之争,河南想要坐稳,湖北发力直追,还有拿下全国汽车产量第一,且外贸表现出色的安徽也有意未来超越。
![]()
河南的基本盘,湖北的加速度,安徽想要弯道超车?
河南的特色就是稳,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在工业大省里排名靠前,41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实现了正增长,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0%。超聚变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全国市占率第一,手机产量为1.3亿部,居全国第二,全球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大国重器”接连下线,“河南制造”很强,如今正向“河南创造”跨越。
新质生产力的集中爆发让湖北的发展提速。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6.7%,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过20%。更亮眼的是,湖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2.5%;出口增长30.8%,机电产品占比过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95万亿元,省会武汉的软件、文旅等服务业带动三产增长6.5%。
安徽是否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8%,位居中部地区首位,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深度嵌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前三季度外贸总值较河南多出830.7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中部第一。
武汉发挥引领效应,郑州、合肥想要差异化突围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竞争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省域实力,“武着吸”“郑在吸”“吸得肥”,强省会战略的坚定执行自有其意义所在。
![]()
武汉以1.8万亿元的前三季度GDP,继续领跑中部城市,东湖高新区聚集了500余家光电子企业,光谷的研发投入占比超30%,是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之一。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小鹏零部件基地等项目的落地,强化了“中国车谷+光谷”的双引擎格局。
郑州依然是靠“枢纽+制造”来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米”字型高铁网形成2小时经济圈,中欧班列通达25个境外站点,航空港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接近9000亿。超聚变、富士康等龙头带动服务器、手机等产品放量,叠加宇通新能源客车的全球布局,构成了硬科技与大制造的产业底色。
合肥始终坚持要靠科创搞逆袭,作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中科大的优势,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突破。联宝电子、京东方等企业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1%,蔚来汽车合肥基地年产突破30万辆,“科大硅谷”集聚各类创新平台超200个,“科技立市”的鲜明特质是其最大的底气。
中部地区崛起,从“交通第五极”到经济新增长极
从全局层面来看,中部地区的崛起能够破解“南北差距”与“东西失衡”的双重难题。但中部地区的瓶颈在于,高端产业比重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
而再落回“中部地区第一省之争”,湖北的国企主导未完全发挥作用,安徽的县域经济相对薄弱,河南需破解郑汴一体化与西部县域发展的失衡,这些都将影响“第一省”之争的最终走向。
目前,河南仍是中部经济第一省,其工业基础、市场规模与交通枢纽优势,短期内都难以撼动。湖北的增速与增量优势较为明显,若保持当前的势头,未来数年有望实现总量的超越。安徽在开放与科创领域着力拓展,未来可能凭借长三角地区的红利进一步缩小差距,先行追上目前的中部第三省湖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