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刚迎来些许缓和的迹象,美财长贝森特就又按捺不住了,再次显露出其惯有的强硬姿态和“作秀”本色。
![]()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韩国APEC活动的《金融时报》采访中重拾强硬,字里行间满是自我造势的意味。
贝森特先是声称美国已为“应对中国”制定了贸易标准,然后笃定的宣称其他国家都会跟风效仿。
他的原话是:“美国已经设立了一个标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不纷纷效仿的话,我反倒会觉得意外。”
他先从贸易话题切入,语气笃定地宣称美国已为“应对中国”定下贸易标准,还放话“要是其他国家不跟着学,我才觉得意外”。为了撑场面,他特意提及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对中国商品加税或计划加税的情况,仿佛这就能证明美国的“标准”成了“国际共识”。
然而这些国家的政策更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绝非真的盲从美国。
![]()
采访里他还没忘两件“必做功课”:一是把芬太尼议题拎出来当施压抓手,二是使劲吹捧特朗普的亚洲之行“巩固了美国优势”,夸美国成了资本争相涌入的地方,那股子恭维劲儿藏都藏不住。
但比起贸易话术的“自我感动”,贝森特在稀土议题上的表态更显离谱——他不仅直言中方此前释放“可能限制稀土出口”的信号是“严重错误”,还拍着胸脯保证美国能在12到24个月里搭起独立替代供应链,甚至妄称“中方从未真正实施稀土管制”,这番话转头就被事实打脸。
![]()
要知道,中方早在10月9日就通过商务部61号公告新增了5类稀土相关物项管控,只是在吉隆坡谈判后出于缓和姿态,同步暂停了部分措施一年,核心的“0.1%规则”仍在生效:凡含0.1%以上中国稀土、或使用中国技术设备生产的境外产品,再出口仍需中方审批。
贝森特的言论,明着是向中方施压,暗里其实是想稳住美国国内——新能源、军工等产业全靠稀土续命,供应链安全焦虑早成了老大难,他急需用“两年期限”画饼安抚市场。
可现实根本不是靠嘴硬就能改变的。稀土产业链的复杂程度,远超出贝森特的“口头判断”:从矿山开采要过环保合规关,到冶炼提纯得有核心技术,再到下游加工需要数十年工艺积累,每一步都是绕不开的坎。
![]()
而美国的短板早已摆上台面:2025年其7种关键中重稀土的精炼能力完全为零,即便是轻稀土分离,加州的原矿仍要运到中国加工,所谓“本土化精炼厂”刚投产就负债高企,产能利用率不足30%,甚至连国防部认证都没通过。
贝森特口中的“替代方案”,其实就是特朗普刚在亚洲搭起的“稀土联盟”:10月28日刚与日本签署《稀土与关键矿物供应合作框架协议》,承诺联合投资精炼厂、共享技术;此前还和澳大利亚敲定矿产供应,甚至拉上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签了“资源换市场”协议,试图构建“澳出矿、日出技术、美出市场”的闭环。
可这个联盟看着热闹,实则漏洞百出:日本虽有部分分离技术,却无实际产能,承诺转让给美国的磁体制造技术,缺了中国数百道萃取工序积累的“隐性知识”根本玩不转;澳大利亚能出矿,却连基础深加工都做不了;东盟国家更只是模糊承诺“不设出口限制”,压根没提产能保障。
更关键的是,贝森特完全没看懂中方的布局——中方从来不是要靠“断供”卡脖子,而是用精准管制守住主动权。
即便暂停了部分新增管制措施,“0.1%规则”和技术设备管控仍在起效:美日澳计划新建的精炼厂,无论是离心萃取槽等设备,还是萃取剂等辅料,短期内都绕不开中国供应链;哪怕未来产出产品,只要含一丝中国稀土成分或用了中国技术,照样得走中方审批流程。这意味着,美方想“去中国化”的每一步,都受制于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
贝森特敢说“中国做错了”,本质上是为了配合美国大选前的政治造势,试图把“稀土议题”包装成对华施压的“成果”。可他吹嘘的“两年追上”,忽略了最基本的工业常识:美国新建一座合规精炼厂光环保审批就要十年,产能爬坡还得五到八年,更别说重稀土提纯的工艺数据需要几十年积累。
中美刚在谈判桌上达成“暂停措施”的共识,转头就用大话施压,反而暴露了美方既想借缓和缓解经济压力,又不想放弃霸权话术的矛盾心态。
稀土产业链的主导权从来不是靠嘴争来的。中方已经用“精准管制+规则约束”筑牢了防线,美方要是还活在“联盟速成”“两年赶超”的幻想里,最后只会发现:真正错判形势、高估自身能力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